北京水晶石摘得全市首个重大科技创新奖 北京探求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路径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北京商报》****年*月**日 第*版)(记者:方彬楠)日前,北京水******(以下简称“水晶石”)凭借重大创新技术摘得了北京市首个重大科技创新奖,成为了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典型示范。而在当下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热潮中,像水晶石这样的典型示范在北京还凤毛麟角。   随着文化企业、科技企业对彼此需求的渐次释放,缺资金、少创意、没有对接平台等问题也浮出水面。这些难题,北京又将如何解决?   “水晶石”缘何脱颖而出   水晶石,这家因为缔造了《千里江山图》和《清明******,再次跃入公众视线,成为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完美示范。   *月**日,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水晶石凭借“大规模数字影像技术开发及大型会展应用”这一重大创新技术,力克数百项高精尖科研成果,站上了最高领奖台,摘得本市首个重大科技创新奖。   “该技术的未来将不光停留在对大型活动的支持上,还将逐步进入青少年教学课件、教辅教材等民生领域。”水晶石董事长卢正刚告诉记者,一些课本上难以直观看到和理解的历史、地理等科学知识,将可以变成两至三分钟的微视频或微电影,直接发送到手机或iPad等终端上,让知识真正活起来。   “缺创意”:文化科技难融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以北京为例,除了水晶石,如******都在创造基于文化的科技产品,以创意设计为主要产业形态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但具有世界知名度的龙头企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例还不高。   在卢正刚看来,用现代科技传承文化,技术在其中并非最重要的因素,传承正确与否才是关键。而传承文化这座摩天大厦的地基则是创意。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的经济魔方。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意则是中间的媒介。创意为媒的根本是人才,而人才的匮乏成为了直接的制约因素。   “少资金”:自发对接有难度   除了缺少创意,资金不足也成为了令不少文化企业头疼的难题。成立于**********,设计的所有产品都带有浓厚的前门地域文化符号,目前开发了**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商品。   “缺少资金是首要问题。”******总经理陈斌告诉记者,如果先期投入的费用高,企业就会很慎重。但另一方面,企业的投入小,产品的开发深度不够,反而影响到市场。   记者了解到,文化企业大都是中小企业,有些甚至是小微企业,融资能力并不强。同时,陈斌告诉记者,“像我们这样的文化企业,简单的靠企业自愿对接,难度很大。这些需要引导、需要有示范,才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文化与科技结合上来。”   北京试水推介对接平台   面对遇到的种种难题,陈斌建议有关部门扶植搭建一批平台。而这样的平台,目前北京市已开始进行试水。   就在一个多月前,北京市科委推出了首次“科技创新奖励成果推介——走进文化‘视界’”专场发布会,推出了新奥特等*家单位完成的科技与文化紧密结合的创新成果。   “这是北京市科委围绕首都发展中具体领域需求开展的‘定制化、高端化’的专业推介服务。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探讨深入的、可持续的搭建一个科技人才、成果宣传推广等多个平台,为科技企业、文化企业建立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北京市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杨伟光告诉记者。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