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杭后:筑牢生态屏障 引领绿色发展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林果产业助农增收沙漠种草增绿增收****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本周起,本报《直通杭后》版面将推出“回眸‘十三五’,喜看新变化”系列报道,梳理“十三五”时期杭后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展现全旗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新奋斗。——编者“十三五”期间,杭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造林绿化工作作为建设生态杭后、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十三五”期间,杭后旗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全旗林业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上保持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全力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植被恢复工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及苗木产业等主要建设任务及目标圆满完成,各项林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十四五”时期林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旗有林地面积****.*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立方米。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沙区绿化体系主要分布于杭后西南部沙区,涉及全旗*个乡镇,**个行政村。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公顷,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工程*****公顷,蚂蚁森林****公顷,与原有的生态公益防护林形成乌兰布和沙区绿色屏障。平原绿化体系工程中,建设完善****公顷的高标准农田林网,完成森林抚育面积****公顷,重点打造京新高速公路两侧***米范围内渠、沟、路以及黄济渠、穿沙公路、***省道、临策铁路四个绿化节点,遵循“因地制宜、分区设计、统一推进、分类实施”的原则,采取景观兼顾、地域特色、适地适树的理念,生态群落组团配置形式、生态与景观树种相结合、乔灌与地被相匹配,构建立体园林化景观带,形成覆盖全旗平原的绿化网。沿河绿化体系工程主要分布于杭后境内黄河两岸沿线,总长**公里,宜林地面积*万亩,结合水利工程建设,栽植毛白杨、河北杨等树种,营造护岸林,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沿河生态环境。林业产业建设富农增收十三五以来,随着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杭后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在确保林业生态效益发挥的同时,以经济林、商品用材林、苗木林等为主的林业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旗有经济林总面积*****亩,产值*****万元。主要栽植品种为杜梨、杏树、枸杞、海棠、枣树等。近几年,杭后林木育苗快速发展,****年育苗面积为****亩,全旗生产苗木***.*万株,总产值****.**万元。此外,杭后还在沙海镇建立了以“绿川沙海红”枸杞为主的枸杞种植示范基地,知名品牌“绿川沙海红”枸杞已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在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双庙镇发动沿乌兰布和沙区农户新植杜梨及各种小杂果****亩,助力沙区沿线群众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全旗中药材种植面积为*****亩,其中枸杞****亩,主要分布于沙海镇,总产量**.**万公斤,总产值****.*万元;肉苁蓉嫁接面积*****亩,总产量***万公斤,总产值****万元,主要分布于太阳庙农场、蒙海镇。在东风林场种植芍药、酸枣、防风、金银花等中药材****亩;林产品采集*处,面积****亩,位于东风林场境内野生柽柳种子采集基地,产量*万公斤。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改写了杭后产业发展的格局,也为杭后经济发展赢得了环境效益。下一步,杭后将进一步紧紧围绕沙区绿化、沿河绿化、路域绿化、村庄绿化、林网建设等几大工程,强力打造林业精品工程,全力推进造林绿化工作。□本报陕坝讯 通讯员 王愉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