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点水成“金” ,三山村绿色转型谋致富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冬日寒风凛冽,杜山镇三山村却热闹非凡。三山湖酒店老板李明超迎来送往,下单传菜,忙得不可开交。谁曾想到,两年前他痛下决心,拆除了经营多年的水上餐厅。二次创业:水上餐厅上岸记“上岸”前,李明超经营着一家叫作“庆丰舟”的水上餐厅。因湖鱼鲜美,食客络绎不绝。“一年轻松挣下**万元。”李明超的生意越做越大,但水上餐厅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且餐厨垃圾处置不规范、污水排放不达标,给三山湖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年**月,省里下发通知,要求限期整治水上餐厅。随后,鄂城区和杜山镇成立工作专班,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努力做好水上餐厅老板的思想工作。为了让拆除工作顺利进行,对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拆除的,我市还给予一定补偿和奖励。“没想到,这次动真格了。”一开始,李明超以为整治不过是“一阵风、走过场”,“省、市铁腕整治三山湖水生态环境,我们应该配合。”很快,在李明超的带动下,三山湖水面剩余水上餐厅全部拆除。“泛舟采菱角、湖水煮湖鱼,没了这些特色,游客还会不会来?”随着水上餐厅拆除,湖面重回静谧,李明超一度无所适从。三山湖水生态修复、新社区二期建设、中心村改造、文物保护维护、南北大堤整险加固……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日益显现,三山村又热闹起来,李明超思前想后,决定重操旧业。他物色合适门面,装修升级开张,重新制定菜单,努力唤回顾客。“去年营业收入**多万元,今年生意也好于预期。”二次创业,李明超有了切身感悟,“保护环境是大势所趋,我们要积极支持。”湖进人退:拆除围网养殖近*万亩三山村原为三山湖的一个渔村,村里人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唯船是家,难顾温饱。“穷三山,泪不干,野菜充饥两日餐,菱藕蒿菜半年粮,寒冬腊月少衣穿”“光秃石头山,大片荒湖滩,收入在水里,国家管吃穿”——村里至今流传的顺口溜,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年起,三山村村民响应“农业学大寨”,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劈山围湖造田。三山湖中筑起南北*条大堤和子圩堤,围起万亩愚公湖,形成规模不等的民垸,种上大片水稻和籽棉。“那时缺衣少食,围湖主要是为了开垦田地,填饱肚子。”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志解释。我市素有“百湖之市”之称。上世纪**年代以来,由于围湖造田、经济开发、倾倒废渣、排放废水,部分湖泊丧失其功能甚至消失。据《三山村志》记载,上世纪**年代前,三山湖湖面达*.**万亩;**年代后,面积逐渐萎缩至万余亩。三山湖不会成为下一个云梦泽。****年,我市拆除三山大湖**户*****亩、移山湖**户****亩的围网养殖,清除湖中楠竹*****棵,打捞水中地笼*****条。****年,组织拆除三山大湖及移山湖水上建筑物*处,拆除总面积****平方米;先后组织人力**批次,对水上漂浮物、坡面杂草进行清除,三山湖及移山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里淘“金”:芡实基地带动就业**余人三山村移山湖芡实基地里,管理人员李中水正在仓库查看晒干的芡实。“芡实浑身都是宝,既有营养价值,又有药用价值。茎秆当菜吃,籽可以入药。”李中水介绍,“基地种植芡实****亩,亩产约***斤,市场售价每斤*元以上,热销广东、福建等地。”“不外出务工,日子过得紧巴巴;出去的话,老人小孩又没人照看。”这个矛盾此前一直困扰着*组贫困户袁海燕。****年,他从温州返乡来到基地务工,不用出村就能上班,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一年工作*个月,净挣*万多元,闲暇时还可打零工。”像袁海燕这样,在基地打工的村民有**多人。吃“生态饭”、发“绿色财”的,在三山村不止一******,生产车间里机械轰鸣,李兵成和员工加班赶制订单。李兵成原是一家餐厅的老板,如今投资**余万元办起加工厂,加工销售三山湖名特优产品。“公司生产的樊江牌武昌鱼、‘四大家鱼’、藕带等产品俏销市场,市内**余家土特产专卖店有售,年销售收入过百万元。”李兵成笑着说。记者感言:如若用一种颜色来绘就三山村的小康画卷,选择绿色作为底色,再合适不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山人正阔步走在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康庄大道上。徜徉在村里,路面整洁、绿树掩映。芡实基地、生产车间里,贫困户们辛勤劳作,憧憬着致富的日子。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全面小康。在追求经济发展时,村民们没有走竭泽而渔、劈山围湖的老路,而是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三山村的实践探索,值得研究借鉴,帮助我们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