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昌吉日报评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昌吉日报评论员
近一段时间,我州各地掀起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许多县(市)党委要求党员干部结合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学习,畅谈学习认识和体会,并带头落实好会议精神。许多党员干部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应是新疆“十四五”时期最重要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之一。
今年*月**日至**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其实,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必须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已被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共同遵循,不仅针对新疆而言,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言。
有学者称,中华民族为“多元一体”的共同体。“多元”是指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在今天指的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个民族,**个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多样性。“一体”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及其先民共同开创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什么**个民族会生活在一个国家?为什么**个民族的历史交织在一起?为什么**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有那么多共同的东西?……弄清了这些为什么,我们也就弄清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来源及内涵。
今年,全疆各地组织各族干部群众共同抗击疫情,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不能不说是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抗击疫情取得的胜利,也是共同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的结果。
****年**月至今,我州与全疆其他地州一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使各族干部与城乡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中结下了深厚情谊,成为休戚与共的一家人,画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同心圆。
守望相助、同心协力、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同心同德、唇齿相依、万众一心……都是中华民族的常用词语,也是祖先留下的“财富”。****年开始至今,全国十九个省市支援新疆,福建、山西两省支援昌吉州……处处透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同胞之情。来新疆工作的干部也由不同民族组成,他们努力工作,认真落实党中央的援疆部署和富民政策及项目,帮助贫困地区的各族群众与贫困决战,彻底告别了贫困与落后,携手走进全面小康的新时代,继而奔向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中华民族共同体自然也包括中华文化一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多种文化包容互鉴、交融贯通,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因此,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深厚土壤,始终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始终滋养着各族人民的心灵世界。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并通过“文化润疆”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继而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繁荣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得到强化和发展,以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让我国在复兴路上走得更自信而坚实。
“文化润疆”要在“润”字上下功夫,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各族干部群众受到中华文化的浸润,增强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各级党委、政府要引导文化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文化精品力作,把中华文化蕴涵的优秀思想和理念用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面对文化领域出现的“杂音”“噪音”,要积极开展思想斗争,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以坚定立场批驳谬误,营造“文化润疆”的氛围。
我们要用中华文化滋养润泽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心灵世界。具体来说,就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滋养润泽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心灵,让大家自觉自信地做既有中国脸又有中国味,既有中国心更有中国魂的中国人,从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责任编辑:胡洁---- 通用--【分享】 -- 标签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