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东邑二月二龙抬头庙会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龙王巡游古庙祈福庙会扛妆再次,是取“圣水”仪式,社首带领六位青壮年,身穿统一服饰,头戴柳枝圈,手执柳枝缓缓步入正殿,乡老点燃香火,上香跪拜,三礼九叩,肃穆虔祷。完毕,社首手捧陶瓶,双手举目,领众侍男在乐户伴奏声中,走到山门西侧古井边,用红布条系陶瓶,慢慢放井下,附首噤声,点燃香烛,频频叩首。拜毕,将红布系在井边柳枝上,等待龙王赐雨。直至龙王巡游回来,社首才恭敬地取回圣水瓶,接放到供桌上,以求全年风调雨顺。最后一项议程是:龙王巡游,也称晒龙王,是祭典仪式的高潮。龙王巡游,晒龙王的缘由,说法很多。据说,龙是爱静不爱动的动物,平时潜居幽深的龙洞、龙泉、水井之中,二月“惊蛰”,大地复苏,阳气上升,蛰伏一冬的动物恢复活力,龙也苏醒过来,来履行它的职责,呼风唤雨。民众借此机会,把龙王抬出来,用锣鼓、鞭炮声唤醒龙王,请龙王到民间了解民情民意,以兴风布雨,降下甘霖。还有说:晒龙王源于上古“造土龙”的习俗。《淮南子·坠形训》云:“土龙致雨”。高诱注曰:“汤遭旱,作土龙以象龙,云从龙,故致雨。”《山海经·大荒东经》曰:“旱而为应龙之壮,乃得大雨。”说的就是造土龙求雨。宋真宗咸平元年(***年)“内出李祈雨法,以甲乙日择东方地作坛,取土造土龙,诣龙所汲流水。”有可能是因为土龙是泥做的,需要在太阳下暴晒才可定型,所以才有晒土龙这一风俗。龙王出游的顺序是:最先是四个侍女或四个男士,身穿彩服,每人手举一块杠牌,上面用篆体书写“龙王巡游”四个大字,随后是社首、维首、主礼,身穿礼服,头戴礼帽,手握上香文引领,往后:乐户、宫灯、鸣锣、杠牌、大小伞、銮驾、供桌、龙像、龙灯、乐户,杠妆及各种社火紧随其后,浩浩荡荡从龙王庙出发,沿正街一直走向村东仪风山(三皇脑,三皇庙坐北向南,庙内塑伏羲、女娲、神农,清康熙二十四年(****年)重修),祭拜三皇。传说三皇主管所有神灵,龙王出动,必先祭拜三皇。然后大队人马原路返回龙王庙,把龙王神像安放在大殿内,在社首和乡老带领下,上香虔祷,祭典仪式结束。东邑村二月二龙抬头祭典仪式,沿袭已久,不断发展,从最早的祈雨活动,逐步发展完善成“雩祭”仪式这一独特民俗文化。雩祭分“常祭”和“旱祭”两种,“常祭”是固定的,每年二月二、六月六举行。“旱祭”是大旱之年,六月六庙会祭典时,专门举行《斩旱魃》仪式,祈求龙王降雨。前些年,因龙王庙破败,二月二庙会,祭祀活动停止。****年,龙王庙大修完成,****年二月二龙抬头庙会,在修葺一新的龙王庙恢复举行宏大的祈福仪式——“二月二龙抬头千年古庙祈福节”,庄严喜庆,恢复多少年前的祭典仪式,吸引周边群众竞相观看。近几年,二月二连续举办龙抬头祈福节,不断改进、完善,请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户传承人西流村王进支参加表演,还增加舞龙,庙会更热闹多彩 。东邑二月二龙抬头庙会是以祭祀为主的大型综合赛社活动,有完整的祭祀仪式,特别是“雩祭”仪式,程序多,项目多,参与人数多,形式多样,非常受人欢迎。前来观看群众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欢声笑语。“雩祭”传承了中国古老的礼乐观,恢复了春祷秋报的仪式。加上多种古俗社火表演,融入现代文化气息,处处洋溢着百姓祭典龙王——祈求五谷丰登、国运昌盛的美好向往。东邑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涵盖了上党地区迎神赛社的许多仪式,形式和规模形成独特的地域民俗景观。还有扛妆、皇杠、高跷、秧歌、旱船、竹马、舞蹈等活动,倾村出动,人人参与。其中最有名的是扛妆。东邑二月二庙会,每年必有扛妆表演。据传,扛妆是东邑人最早创办的。说清朝康熙年间,一年二月会上,社首史永祥,上午举办完社火表演,下午带小孩去看戏,由于人多,小孩看不到而哭闹,后让小孩骑在大人脖子上,小孩很高兴,但时间长了,大人、小孩都很累。回家后,史承祥还琢磨着带孩子看戏的事,忽然想到:能不能做个架子带小孩看戏?他连夜动手,先做了一个木马甲,套在身上,又做了一个小木椅,套在木马甲上。第二天,他让小孩坐在上面看红火,小孩很高兴,人们好奇地称赞。后来,为防冷和美观,逐步改进,给小孩配穿虎头鞋、戴虎头帽,加帽铃、腿铃。村民们纷纷效仿。第二年二月会,就有二十余家模仿使用,成为庙会一道新景观。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年的二月二庙会前夕,龙王爷给社首史永祥托了一个梦说:你们的肩扛童式妆饰戏我百看不厌,百听不厌......传说越来越多,后来,东邑人每年二月二庙会,把这种形式作为戏拜献给龙王,久而久之演变成现在的扛妆模式:道具是一根约五尺长的铁管做支架,上端安装小椅形座椅,下面做马褂形铁套,套在扛扛妆男人身上,再把主支架套在上面,上妆一般是*—*岁孩童,化妆为戏剧等人物造型。在八音会伴奏下,扛妆者走舞步,孩子在上面扭着舞姿,列队在大街上表演。扛妆,是东邑庙会的最大特色,源远流长,表演出色,新中国成立后,恢复扛妆表演,全村六、七岁的小孩,差不多都要上扛妆,家长认为自己孩子上上扛妆吉利,人们说:二月上过妆,嫁女不用相。最多时,达***多妆,浩浩荡荡列队在大街上表演,村民及周围以至附近省、县群众争相前来观看。扛妆是空中的舞蹈,无言的戏剧,流动的杂技,活动的雕塑,是长期历史文化积淀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地域民俗景观,经久不衰。扛妆,是东邑庙会的一大特色,是很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远近闻名,多次参加潞城区、长治市的春节文艺会演。东邑二月二龙抬头庙会是晋东南及河南、河北、山东周边地区的著名大型物资交流会。二月的北方,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又临惊蛰、春分,农民开始备耕。东邑二月二庙会,是农民们采购春耕物资的盛会。从庙门到大街,摊铺林立,货物齐全。东邑二月二庙会名扬在外,每年四面八方的客商云集东邑。百货、针织货物齐全,农具、杂货应有尽有,名吃、小吃沿街设点。杂技、把戏五花八门。农民赶庙会,一为看红火,二为买春耕用品。有人编顺口溜:“二月惊蛰和春分,节令时节不等人。赶庙会逛集市,缓解疲劳购物忙。一对箩头两只框,再卖捞耙和套杖。先修犁,后修楼。粪叉、木掀稍两张。看罢大戏赶回家,今年春耕有保障。”随着社会发展,现在东邑二月二龙抬头庙会,增加了现代化因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摄影展览:因东邑庙会的独特和丰富的内容,吸引长治地区以及太原、北京等地的大批摄影爱好者前来参观、创作,举办摄影展览,为大会增加色彩。在庙会期间,东邑龙王庙举办各种展览,研讨:东邑扛妆文化;潞城农耕文化;社戏文化.....古老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丰富、提升了二月二庙会的文化内涵。二月二,东邑沸腾了!雩祭、社火红红火火,摊点、饭棚热热闹闹,赶会群众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全村空巷,邻村闭户,东邑水泄不通,颇为壮观!这是东邑的盛会,长治及周边群众的盛会,共庆盛世,共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村,古庙,古会,一个“古”字!这就是东邑二月二龙抬头庙会的“古”事!(下)(完)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