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百年车站 芳华依然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阳泉火车站旧址。清晨,天桥上行人匆匆,步履坚定地奔向各自的岗位。天桥下面穿城而过的石太铁路线上,不时汽笛声响起,火车载着阳泉的煤炭驶向远方。下了天桥,沿着德胜东街往东走几分钟的路程,便来到阳泉火车站旧址。“从****年设计建造至今,阳泉站旧址已有***年的历史。在这百年的时光里,它见证了阳泉的兴起、繁荣。”城区下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晓阳说,由于家中的长辈是我国第一代铁路人,他从小耳濡目染,对火车站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后,李晓阳就想着要研究记录一些东西,从中追寻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从李晓阳收集到的资料来看,阳泉火车站旧址建筑面积为***平方米,东西最长处**.**米,南北最宽处**.**米,由三个尖顶建筑构成,中间为钟楼。钟楼高*.*米,宽*.**米,分为三层,顶部为尖顶镂空结构,内置时钟。以钟楼为中心,两旁各有一条长**.*米、宽*米的长廊与两边的尖顶建筑相连。站内现存有候车厅、贵宾室和钟楼等一系列建筑设施,布局结构依然完整,建筑风格如故。时间回溯到***年前,当时,阳泉站旧址所在地还是一片乱石荒滩。光绪三十二年(****年)八月,正太铁路修至平定平潭村,并计划在此设平潭站。但该址背依狮脑山,面临桃河,附近又有多处矿井,空间狭小,无回旋余地,难以进一步发展,加之部分乡民反对,故修筑时又将站址东移在当时的沙江口(其中心位于正太铁路***公里+***米处)。沙江口属小阳泉村范围,故取名阳泉站。****年,山西******(******)总部从太原迁至阳泉火车站附近。翌年,保晋公司投资银元**万元,在阳泉站北面不到*公里处的平潭垴创办了“保晋铁厂”。与此同时,一批店铺、商号在阳泉站周围陆续建立,到民国九年(****年),阳泉上站、下站商业市场初步形成。当时,主要商铺有杂货、粮油、客栈、小饭铺等***余家。商户的增多,进一步促进了街巷的拓展和城镇基础设施以及各项公用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后来阳泉市的创建起到了促进作用。“阳泉站的百年历史,是一部斗争史,也是一部发展史,也是在这里发展了阳泉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李晓阳说。****年*月,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派共产党员张昆弟以交通部密查员的身份,领导正太铁路工人运动。阳泉铁路工人也参与其中。随后,正太铁路总工会阳泉分工会负责人梁永福成为阳泉地区最早的一名共产党员。除了梁永福,这里还有一支由铁路工人组成的正太铁路工人游击队。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转战在阳泉、榆次、太谷一带的铁路线上,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后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参加了百团大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时间一点点推进,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阳泉站继续为东西运输、南北沟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年*月,为了支援解放太原,石家庄铁路管理局组织工人奋战四个月,修通了石太铁路阳泉至榆次的线路。这一切,均成为火车站红色基因的一部分。“飚轮迎月入阳泉,灯电照明半壁天。争赞浑如到香岛,飞来仿佛遇桃源。”****年**月,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来到阳泉,看到灯火辉煌的厂矿,心生感慨,留下了赞美阳泉的诗篇。而阳泉站作为石太线上重要的站点,源源不断地将本地的煤铁资源输送到全国各地,有力地支援了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沧桑百年,阳泉站不仅孕育了阳泉这座城市,而且见证了红色革命的历史,并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激励着一代一代阳泉人拼搏奋进。如今,阳泉站旧址在铁路房建人的专业维护下,已超法国人设计使用期限**年并仍在用。百年车站,芳华依然。(史桓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