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走转改》采访背后的感动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面对中央媒体的采访,孔凡成真诚、坦然的说:不要拍我、不要都写我,多写写项目部的职工们。所有的成绩和功劳都是我们这个团队共同努力、合作的结果。 (刘渝 摄)
一场秋雨过后,巍峨的锦屏山更加险峻。数千名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建设者,扎根在偏僻的大山深处,正在紧张地向锦屏二级水电站*号机组发电的目标最后冲刺,用汗水和热情浇筑着这座世界级水电工程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按照中宣部的部署、国资委宣传局的要求和中国铁建党委、领导的安排,在中国铁建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的统一组织协调和十八局集团党委和宣传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从*月**日至**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以及科技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十多家中央主流媒体记者和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深入到大山深处的四川凉山州锦屏水电站引水隧洞工地进行了现场采访。在采访孔凡成同志的典型事迹,亲身感受其鲜活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的同时,也亲身体验了世界级水电工程气势恢弘的建设场景。
锦屏水电站地处四川省凉山自治州,谷深岭峻,自古就是蛮荒之地。锦屏山上至今流传着一个说法,锦屏水电站的建设者是分三批进来的:第一批爬着进来,第二批走着进来,第三批坐车进来。采访团的记者们对此深有感触。**日凌晨五点多大家从北京的家中出发,由于飞机晚点,在首都机场滞留*个多小时后,又在成都机场滞留近*个小时,知道晚上*点半才在西昌住下,途中辗转了**个多小时。
*月**日早上*点,顾不得旅途的疲惫,记者们准时出发,直奔采访的目的地--锦屏水电站。尽管是坐车进山,道路也比前些年好了,但大家亲身感受到了,去电站采访不是件容易的事。沿途高山险川,烟锁雾绕,依稀能够看到当年孔凡成他们进山时翻越的山道。由于前几天连续暴雨造成泥石流,很多地段坍方、滑坡仍在继续,险情不断,有的地方甚至无路可走。走过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穿过一座有一座的隧道,翻过一座座大山,绕过一处处“躺”在公路上的巨石,近三个小时的颠簸,记者们终于抵达了锦屏二级水电站十八局集团项目部营地。人整个的就像散了架,头也是晕的,有的记者深有感触的说,坐车进来并不比走路进来强多少啊!
在项目部简洁规范的小会议室里,记者们了解了水电站的相关情况。******雅砻江流域梯级开发中战略的关键性工程。雅砻江干流规划开发锦屏、官地、两河口、卡杨等**级电站,在全国规划开发的十三大水电基地中,雅砻江装机总规模****万千瓦,排第三。
总装机量***万千瓦的锦屏一、二级水电站规模虽不是世界上最大的,但它却拥有多项世界第一和亚洲第一:它是世界第一高拱坝,坝高***米,是雅砻江上两座超大型水电工程;其引水隧洞的最大埋深达****米,一般埋深在****至****米之间;采用TBM开挖的引水隧洞直径亚洲第一,**.*米;它有*条横穿锦屏山的引水隧洞、*条排水洞、*条交通洞,总长近***公里,构成世界上综合规模最大的水工隧洞群。
在观看反映孔凡成同志先进事迹的电视专题片--《身边的感动》时,记者们的眼眶湿润了。“辛辛苦苦最终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职工!”这是孔凡成始终恪守的价值追求。孔凡成自己可以将就过日子,但职工一定要过得好;他自己可以不和家人团聚,但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也要让职工和家人团聚。孔凡成的老伴周成英身患癌症前后化疗**次,孔凡成却因工作实在离不开,没能亲自陪伴。对此,孔凡成深感内疚。他说,他欠亲人的太多太多……。
十分钟的电视专题片很快就播放结束了,但记者们的思路打开了。大家根据各自媒体的需求争先孔后的采访提问,有的关心在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经常面临生死考验的孔凡成,怕过吗?到底心里面是怎么想的?有的想了解孔凡成掌管着数十亿的项目,为什么用了好多年的旧手机还不换新的?有的关注项目部在职工工资和农民工工资的发放问题?有的甚至直截了当的问孔凡成,在工程承包过程中是否遇到又对他本人行贿的、用的什么方式……?
面对记者们的种种问题,孔凡成朴实无华的回答让大家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孔凡成鲜活的人格魅力和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这些年采访了好多人,但是,像孔凡成这样真诚、善良、朴实的不多。”不少记者感同身受。
不知不觉的快中午*点了,记者们似乎忘记了该是午餐时间了,仍然意犹未尽。
“孔凡成舍小家为大家,大爱无私写忠诚,用他瘦弱的身躯支撑起了企业的重任,不愧是爱企敬业的项目经理楷模,孔凡成同志看重责任、履行使命、廉洁从业、视企业的信誉如生命。是企业基层管理者的优秀代表。”十八局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郝趁义激动地说,孔凡成视企业的信誉如同生命,在孔凡成身上充分体现了作为企业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他的事迹集中展现了国企管理者的使命、责任与担当,有力地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时代风范,树立了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传承了铁道兵的传统和精神。
在工地食堂与工人们一起用过午餐之后,记者们前往海拔****多米的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现场,越野车在像水帘洞一样的隧道里颠簸了近一个小时,才到达十八局集团承建的*号引水隧洞的衬砌台车前,途中有的地方水深能没过膝盖,穿着水靴都感觉冰冷刺骨,据说是山上暗河渗流下来的。
当记者们见到孔凡成时,他一边抹着脸上的汗水和泥水一边说,电站*号引水隧洞去年*月*日提前**天贯通后,现在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业主要求*号机组务必确保年底发电,*月下旬*号引水隧洞必须实现充水实验。现在**公里的清淤,****多吨的钢板、****多吨钢轨拆运都要在*月**日前清理完毕,任务相当艰巨。孔凡成说,工期卡死了,连项目部“机关”坐办公室的干部职工都调上去了。
记者分明清楚的看到了他眼里的那份执着、坚定和自信,感觉到了经过****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和拼搏,终于盼到的那份自豪和喜悦。
记者们来到二号引水隧洞的大模板衬砌台车旁,只见“质量责任重于泰山,我为质量挑起重任”等各种安全警示、操作规范醒目地布设在台车上。孔凡成介绍说,二号引水隧洞开挖先后创造了月掘进***米、***米的锦屏记录,目前衬砌还剩***米,下一步联合体单位还要围绕岩壁进行高压注浆,最终要形成封闭成环的质量防控体系,要确保水电工程万无一失,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不少记者是第一次穿水靴,第一次进入隧洞,没膝的积水,刺骨的冰凉一阵阵袭来,大家全然不顾,仿佛被一种气氛感染者,进入了采访的“亢奋”状态。他们不停地抛出采访话题,有的用笔记,有的用录音笔记录,股份公司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渝也来了兴致,端起相机“咔咔”地照个不停,全然不顾汗水湿透衣背,粉尘弄脏衣服。
不少记者感慨的说:不到施工一线,就无法感受筑路工人的辛劳和伟大;不走进重点工程,就体会不到祖国建设的宏大氛围。媒体人只有走进社会,才能有大作为;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放进心间,才能真正担当起党和人民“喉舌”的天职;只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体会,才能真正了解民情、社情和国情,忠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
晚上,忙碌了一天记者们都显得精疲力竭,但大家顾不上休息,一边写稿,一边不时与项目相关人员沟通交流,核实有关情况和数据,有的记者一直写稿熬到凌晨*点多。记者们说,到了锦屏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要用自己的笔触和镜头把孔凡成的先进事迹、感人的品质真实记述下来,让“国企带头人”的风采走出大山,让他的崇高精神走进人们的心里。
*月**日,新华社刊发新闻通稿:《一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记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项目经理孔凡成》,文中用中国铁建董事长、党委书记孟凤朝的话说:“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技术上的突破时因为内心有信仰。老孔这种精神和信仰恰恰是新时期铁道兵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是我们**万铁建员工精神风貌的缩影。”;中国新闻社对海外播发通稿:《美国监理竖拇指:中国人真了不起--记中国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孔凡成》,文中也引用了孟凤朝董事长的话:“孔凡成看重自己的责任,是企业的信誉如生命。这种由内向外的责任感、使命感,正式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中央电视台在晚间黄金时段的《东方时空》栏目中播出新闻专题:《孔凡成:看重责任视企业信誉如生命》,以朴实感人的采访同期声和极具震撼力的镜头,展示了孔凡成同志鲜活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
从*月**日开始,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其它中央媒体也陆续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发稿,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以及搜狐、新浪等网站也相继进行了转载。
人民日报在《走进国有企业.优秀带头人》栏目中发稿:《隧洞深处铸忠魂--记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共产党员孔凡成》。文中不仅引用了董事长、党委书记孟凤朝的话:“技术上的突破是因为内心有信仰。孔凡成这种由内向外的精神力量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最后胜利的关键。”文章在结尾时这样写道:“实干重于言谈,表率胜于命令”,孔凡成就是这样。不管是锦屏的*年、工作的**年,还是他入党以来的**年,在每一个工地、每一个项目、每一条隧道,他都以实际行动铸下一个大大的“忠”字--忠于信仰、忠于职守、忠于企业、忠于职工,忠于一线共产党人最淳朴的本色。”据了解,正是这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批示要学习、宣传这样的国企带头人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光明日报头版的文章《写在大山的忠诚》中也引用了孟凤朝董事长的话:“孔凡成是我们作为一个世界***强的大型跨国建筑企业的骄傲,是**万铁建员工精神风貌的缩影,是我们这支队伍得以发展、壮大的内在精神动力”。“老孔身上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他视项目为生命、视质量为生命、视企业的信誉为生命。”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郝趁义说,“正是有这样的责任意识,他才能一次次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支撑起企业的重任。”
经济日报文章的标题是《铁血担当写忠诚》,文中这样写道:“辛辛苦苦最终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职工!”这是孔凡成始终恪守的价值追求。在员工的眼中,孔凡成是难得的好领导,自己可以吃得不好,但职工的生活一定要好;自己可以将就过日子,但职工一定要过得好;自己可以不和家人团聚,但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也要让职工和家人团聚。业主对孔凡成的评价是:孔凡成同志视工作岗位和企业信誉如生命,对交给他的每一项工程都非常放心,老孔已经是锦屏这座世界级的水电工程中不可替代的‘金牌项目经理’和专家型的人才。
科技日报在《迎接十八大记者走基层》栏目的头版头条刊发文章《隧洞群里写人生》;工人日报也在头版的《“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走进国有企业》中刊发了《老孔在,凡事都能成》的文章;中国青年报的标题是《让人“不喜欢”又让人难舍》……。
中央主流媒体对孔凡成同志先进事迹进行的集中宣传报道,向全社会展示了中国铁建先进典型的良好品质和精神风貌,引起强烈反响,提升了中国铁建的良好声誉和社会知名度。同时,对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凝聚力,为稳定企业的、和谐、科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中国铁建网站在第一时间全文转载了所有主流媒体的报道,进一步强化了对内对外的宣传效果。
“我太敬佩记者们的敬业精神了!”看到各大媒体的报道,孔凡成激动的说:“中央媒体的报道更鼓舞我们必胜的信心!尽管在一线很苦,但很值!我们为中国铁建争了光!我们以自己是中国铁建人为荣!”
“没想到记者会采访我们普通职工,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如期圆满地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接受了采访的孔凡成司机刘高峰激动地说。
“记者们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工作扎实的作风,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记者的本色’。”曾陪同记者现场******党委书记祝天祥这样评价说。
一起陪同记者到现场采访的十八局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王利说:记者们深入一线,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真正践行着“三贴近”,他们详细品察基层群众的喜怒哀乐,深切感受社会底层的真实状况,真正做到了把党的新闻事业之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而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新闻大树,才能保持长青!
几天的采访,让记者们把情感深深的留在了锦屏山上,与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锦屏水电站的建设者融汇在一起,他们和“国企带头人”孔凡成一样,为了共同的责任和信仰,他们选择了追求,选择了奉献,选择了一份责任……十多家中央媒体的记者脚踩冰冷的渗水,深入到锦屏山中数十公里的引水隧洞群体验、采访。(刘渝 摄)孔凡成在引水隧洞施工现场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刘渝 摄)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郝趁义(左),在施工现场向人民日报记者(左二)和科技日报记者(右)介绍孔凡成的典型事迹。(刘渝 摄)记者们在即将通水的电站*号引水隧洞紧张的收尾施工现场,终于找到了正在检查工作的项目经理孔凡成(左)。 (刘渝 摄)在*号引水隧洞施工现场,经济日报记者(左)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左四)一直盯着孔凡成不放,争相提出她们各自关注的话题。(刘渝 摄)新华社记者(中)和工人日报记者(右)对孔凡成在农民工工资发放的情况很感兴趣(刘渝 摄)作为中国铁建基层管理者的优秀代表之一,孔凡成同志看重责任、履行使命、廉洁从业、视企业的信誉如生命的崇高品质,受到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中宣部将其作为“国企带头人”的先进典型在全国进行集中宣传报道。 (刘渝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