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级非遗项目---名山马马灯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马马灯”艺术是我们名山本土的传统民俗文化,创办于清末,兴盛于民国时期,传承在甘溪沟(现名山区中峰乡河口村),具有***多年的历史。“马马灯”表演者杨映魁现年**岁,是一位表演了**年“马马灯”的民间老艺人,也是如今 “马马灯”传承的领头人之一。“马马灯”在名山区流传已久,其表演形式一般为四个人,两个幺妹,包括花旦和正旦,正旦可由女子扮演,且女子扮相最为人们所喜爱。马马灯和马牌的框架由竹子编扎而成,外面裹上彩布。为了增添喜庆气氛,表演者还会在马身上绘上寓意吉祥的图案,在举起的彩杆灯笼上写满了祝福的话语,风调雨顺、恭贺新禧、大吉大利等。“马马灯”的表演形式以“演唱”和“破阵”两种形式为主,马牌领唱,幺妹附和,唱词更是信手拈来,即兴发挥。幺妹提起“马头”,每段唱词后,要走上一段八字步串场。在演唱的过程中,打鼓、吹唢呐的十来个人尾随其后。一场表演锣鼓喧天,好不热闹。除了演唱这个表演形式外,表演者在拜年的过程中,还要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来“破阵”,主人家看了过后,总会给个红包作为谢礼钱,钱多钱少没有规定。因为热闹的表演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至今逢年过节仍活跃在名山中锋、万古、永兴等乡镇。“马马灯”主要分布在名山区多个乡镇,辐射到周边邛崃、洪雅等十多个县市地。“马马灯”曾经是名山区春节期间主要的娱乐方式。“马马灯”走到哪儿,“撵灯”的小孩儿就跟到哪儿,孩子们三五成群,议论当天“幺妹”的扮相好不好看,跟着“马马灯”的“唱口”唱,虽然孩子的唱腔不纯正,但也喜庆热闹。名山现有“马马灯”传习所*所,设在传承人杨元刚老家中(名山区中峰镇甘溪沟),日常收集整理“马马灯”相关文字、影像、图片等,积极参与市区级各项民俗活动,宣传名山“马马灯”项目,同时组织民间老艺人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相互学习、交流,培养新的“马马灯”民俗爱好者,现已有学徒二十余人,铜器乐队人员十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