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多彩非遗且看漳州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非物质文化承载着华夏灿烂的文明,透过它们,我们得以目睹历史、聆听历史,感受历史;与它们“对话”,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竭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地域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诉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漳州锦歌锦歌源于唐朝,是福建省五大曲种之一,与泉州南音并称为闽南民间姐妹艺术之花。锦歌根植于民间大众之中,曲调优美流畅,唱词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腔风格分为堂派和亭派两大流派。堂派主要流传在农村中,唱腔粗犷有力,擅长唱"杂念调",旋律灵活,变化多样,每句后面都有落尾。亭派流行在城市,唱腔比较幽雅、细致,咬字分明。 ****年,锦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锦歌传承人王素华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石耀辉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遗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锦歌艺术,芗城区文化馆作为锦歌保护单位,在漳州市芗城实验小学、天宝镇山美村分别设立了锦歌传习所;同时,通过组织锦歌公益培训班等渠道积极培养后备人才,让锦歌艺术在继承中加以创新。近年来,芗城区文化馆组织创作的《海峡西岸正春风》《漳州特警赞》《丰碑颂》《习近平总书记有双温暖的手》等优秀锦歌节目,在全国、省、市曲艺比赛中均获佳绩。 ****年芗城区在文化馆旧址建设芗城区锦歌传习中心,全面开展锦歌传承工作,并完成**本锦歌旧歌册的数字化整理,力求将传统唱本的原貌能够完整永久地保存下来。  浦南古傩浦南古傩流传于芗城区浦南镇,是浦南镇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浦南“大神尪”(又名:浦南古傩)历史悠久,是漳州“开漳圣王陈元光文化”系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早源于居民迎神赛会、驱逐疫鬼的一种仪式,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慢慢增加了迎祥乞福、酬神纳吉的功能,从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最后演变为传统的民间民俗活动,扎根于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年,浦南古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浦南古傩形象为七品官和小丑,驱疫的主角由官员担任,这在全国其他地方尚未发现。浦南古傩与台湾台南南庙保安庙会巡行的将爷们(俗称:七爷、八爷的范、谢将军……)极为相似,面具格外巨大,不是直接戴在头上,而是顶在筐顶,并用孟宗竹支撑一尊尊将爷们的骨架,显得体型庞大,迥异于人。研究它们之间的渊源,可进一步说明台湾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关系。浦南古傩表演的套路、阵式均属口耳相传,是研究闽南民俗学的一大宝贵资源。  漳州灯谜芗城文化积淀丰富,灯谜艺术源远流长。从唐朝设置漳州郡后,随着“开漳圣王”陈元光带来中原文化,灯谜便传入漳州,宋、元时期,民间传统节日就有猜谜活动,至明清之际,每逢元宵、中秋,民间悬灯射虎十分盛行。当时不仅有文字谜,而且哑谜、特谜等杂类体谜也达到了一定水平。****年*月,漳州率先成立全国第一个市级灯谜协会,坚持周末猜谜活动和每年元宵节基层灯谜会猜活动。漳州灯谜协会举办多次专题谜会,遍邀海内外谜友交流谜艺,加强了海峡两岸的灯谜文化交流。漳州灯谜艺术馆创建于****年,原址位于芗城区文化馆四楼,****年春迁至漳州标志性建筑威镇阁主楼,****年迁入漳州古城,更名为“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年,漳州灯谜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拓展项目。漳州市芗城区文化馆作为灯谜的保护单位,积极组织开展节庆日大型的灯谜展猜活动、灯谜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整理收藏记录灯谜资料等。灯谜活动普遍开展,谜艺研究不断深入,创作了相当数量的谜作谜论,对于活跃人民文化生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华灯谜艺术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