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教书匠“转行”勇当护航生命“急救兵”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松江教师志愿者参与***急救工作二三事教师志愿者周丽正在***调度室接听市民电话。****年**月**日早上*时许,结束了**小时连轴转的急救工作,松江六中体育教师王鑫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酒店,一进门便躺倒在床上。就在那天凌晨,他和松江区***医疗急救中心同班组的两位“师傅”几经波折将一名老年脑梗患者从人乐小区送至附近医院。“我们眼里高强度的工作与惊心动魄的场景,对于***医疗急救系统的医务工作者来说是家常便饭。”王鑫感慨道。
自****年**月**日起,包括王鑫在内,松江区教育系统共有**名教育工作者报名参加***急救志愿服务队,担任担架员、接线员,为特殊时期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注入了补充力量,成为担负起护航生命重任的“临时急救兵”。上演生命时速分秒必争抢救患者
松江二中(集团)初中教师杜亮、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教师朱敏是教师志愿者队伍的小组长。几天下来,除了跟随班组出车,他们也有意识地收集大家的体会。两人介绍,尽管担任担架员的志愿者大多是身强力壮的体育教师,但大家普遍反映**小时连轴转很疲惫。“头一天上岗,我们组一天跑了二十多趟,很累,但这工作是救命的工作,再累也要咬牙坚持。”杜亮感慨,***医疗急救系统的工作人员这段时间几乎天天如此,确实辛苦。
“担架员并不是把病人抬上救护车就行。”采访中,不少来自教育系统的“临时担架员”都表达了相似的感受。明兴学校“**后”体育教师邓金龙自认为体力很好,上岗前培训时他暗自得意:“我是教体育的,平时不是在运动,就是在运动的路上,抬抬病人小菜一碟。”可两个**小时轮班下来,邓金龙明显感觉身体吃不消了,他说,即便是常年干急救的“老法师”,一单跑下来也会累得气喘吁吁。特别是在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担架如何上下都有讲究。遇到危重病人,担架倾斜的角度、抬担架的动作也要格外注意。
急救人员是为生命护航的“急行侠”,每一次奔跑都拼尽全力,只为护佑患者转危为安。杜亮回忆,上岗的头一天,他在一次出车过程中遇到一名患有心脏基础病的老人。“家属发现老人不对劲时已经有点迟了,情况十分凶险。”杜亮说,情急之下,他和医生轮流为患者实施胸部按压,最终将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全天在线接听使命责任始终在肩
若不是这次特殊的相逢,这些长期与学生打交道的“园丁”们大概很难切身体会“白衣天使”的不易。上岗第四天便“中招”的周丽感受颇深。来自绿洲艺术幼儿园的她在电话中扯着“宝娟嗓”告诉记者:“***的姐姐们是当之无愧的天使。”
就在抗原检测呈阳性的前一天,周丽还用“姐姐们”传授给她的经验指导新进志愿者。“时间就是生命,一分钟内必须问清楚情况,患者的住址、发病情况等信息都要细致准确地记录下来。”周丽说,面对电话那端的焦虑和不安,调度员要保持镇定,才能高效帮助病患。
同为调度员的冯津津来自泗泾二幼。因为支援***院前急救,她成了年幼儿子心目中的“大英雄”。“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还给我加油打气,到岗第一天结束,电话里听出我嗓子沙哑了,小家伙都急哭了。”冯津津介绍,尽管志愿者只负责接听电话、记录信息,车辆调派还是由***调度员负责,但一天**个小时不停地接听记录,腰酸背痛、嗓子沙哑都是“标配”。
“最近一周呼入量居高不下,日均呼入量都在***多次。”短短几天,冯津津真切地感受到了医务工作者的艰辛。她说,数据写出来只要一两秒钟,但这背后所做的工作并不是一项项数据可以诠释的,从***调度室到急救车厢,再到医院急诊部,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用生命守护生命,以温暖驱散寒意,希望全社会能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善意,同心协力早日渡过难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