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天宝镇墨溪村:扎实走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之路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推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中,天宝镇墨溪村党支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字方针,奋力描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蓝图。走进天宝镇墨溪村的这块耕地,只见地里的茭白笋和红薯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可在一年前,这里还是普通园地,甚至一度撂荒。现如今,昔日的撂荒地变成希望的良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请您介绍一下,墨溪村是如何紧跟形势、结合实际、找准定位,将这片普通园地开发成耕地,开启农田发展新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发展?
天宝镇墨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戴伟平:我们这个地块土地开发项目面积约***亩,可新增耕地***.**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新增耕地率为**.**%,新建田间道、排水沟、排灌渠等配套设施。通过土地整理开发,我们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促进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逐步实现“田成方、地平坦、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目标,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还解决了村民家门口就业需求,增加村民收入,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九龙江西溪景观壮阔,墨溪村依水而建,拥有二公里长的沿江风光。墨溪村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打造宜居宜业新风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天宝镇墨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戴伟平:我们以这二公里长的沿江生态水系保护开发为主线,以千年古村墨香犹存的独好风景和十足古韵为特色,打造墨溪风情宜居宜业村落。统筹村里的水田湖草系统治理,将村中月湖及周边绿地综合整治项目纳入九龙江流域(芗城段)水源地保护与生态带建设工程范围,进行湖底清淤、湖面整治、边坡护栏加固和绿地建设等,打造村中绿地净水。同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三大革命”,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宜居宜业。此外,我们还加强全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及时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今年**月,村民期盼已久的村小学右侧的主干道断头路和“墨溪古寨”连接村西“文昌塔”道路顺利打通,对新增的***多米道路进行水泥硬化,连接沿江堤岸沥青步道,满足村民生产生活所需和休闲观光所求;并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提升改造,增设走廊和长廊文化,大大提升民生综合服务保障水平。
墨溪村始建于唐代,已有****多年历史,村中文化积淀深厚,在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弘扬新风正气上是如何“铸魂”的?
天宝镇墨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戴伟平:我们村深入挖掘开漳戴氏的优良家风族风和农耕文化资源,将位于村中“月湖”边的“墨水小宗祠”打造成“墨溪清韵馆”。场馆以“器物·理趣·廉喻”为题,通过文物器物、家风家训、视频图片等展示戴氏族人的优良家风族风,践行勤廉忠孝治家、喻世明理传家的理念。同时融合研学教育、乡村旅游、农耕文化、清廉政风等元素,引导人们不忘初心,不忘来路,自觉传承弘扬优秀家风,以优良家风族风带党风、促政风、正民风。同时依托“墨溪清韵馆”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让“清风廉韵”沁润入心,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濡以“墨”、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风尚。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下一步,我们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继续发挥好党建引领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推出“水韵墨溪”千年古村文化村品牌,打造“福”文化中的“墨”元素,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墨溪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