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共筑党建“同心圆” 共育滨河“幸福圈”——“书记接待日”系列活动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为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滨河街道党工委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民主协商、公众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根据实际,设立“书记接待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打通群众工作“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共联共建共治,推进靶向微治理 “书记接待日”,是通过探索推行由街道党工委书记、社区党委书记、各个党支部书记以及非公党组织书记轮流担任大工(党)委书记的“轮值书记制”,实行“点餐式”、“组团式”服务等,实现自治、德治、法治、共治一体化,构筑起驻地单位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融合党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依托网格化治理模式,将社区治理从“大而散”转变为“小而精”,为居民提供靶向服务,快速、准确地满足居民诉求。激活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充实靶向服务的资源基础。推行快办、交办、报办的“三办”工作法,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二、深入治理群众,搭建沟通桥梁 “书记接待日”,坚持防患于未然,推动防线前置、治理前瞻、处置前期,把好源头关、监测关、管控关、责任关,最大限度把各类风险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不断提升基层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各级党组织书记每个季度至少开展*次接待日活动,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收集掌握民情民意,积极协调解决群众反映集中、诉求强烈的困难和问题,定期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积极组织开展化解和整治工作,无法化解消除的矛盾纠纷,在妥善做好教育引导和安全防范的基础上,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切实做到矛盾解决在基层、问题化解在萌芽、人员吸附在当地的工作要求。三、聚焦责任落实,提升治理意识 “书记接待日”的设立,可以及时掌握各种社会情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筑牢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法纪意识和服务意识,维护好基层和谐稳定,不断推动法治、平安建设向纵深发展。通过结合线上+线下的方式,开通民意征集、办事指南等渠道,线上收集群众微心愿,根据群众“点餐”内容,精准施策,达到街道服务群众零距离,真正做到“不出小区门、解决居民事”,把“最后一公里”通到居民的“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