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市科技局谋划实施科技创新“五大工程”提升城市创新能级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一是实施创新主体育强工程。以“双倍增”行动为主抓手,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确保到****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比****年实现“双倍增”。结合“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建立常态化服务科技型企业机制,推动全市**家年营收*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和**家*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扩面清零”。
二是实施创新平台跃升工程。结合“*+*+N”产业集群(基地)升级需要,加快推动我市与高校院所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安徽工业大学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推动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学科实验室(技术中心)、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聚焦“一室一中心”建设,支持中钢矿院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安徽工业大学创建省实验室。推动泰尔重工、中钢天源等行业领军企业争创省技术创新中心。按照“达标即准、示范引领”的原则,推动双创平台扩面增效。支持省级以上高新区创建省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推动当涂县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和县、含山县创建省创新型县。
三是实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工程。以制造业倍增为主攻方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和共性技术难题,通过选派“双链融合专员”或校企、校地双向挂职等方式,常态化开展企业技术需求、应用场景需求“双需”对接会和“揭榜挂帅”活动,把两个“有组织”落到实处。聚焦乡村振兴、绿色双碳等重点领域,打造科技特派员制度升级版,大力推广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布局双碳领域科研攻关,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
四是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设立市高层次人才科创天使投资基金,更高效率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携成果来马转化。推进引才引智基地、院士工作站建设,组织实施引才引智项目,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开拓境外引才渠道,吸纳海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加大“研发飞地”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更多企业到沪苏浙等发达地区布局设点。依托安徽工业大学、马鞍山二中校友资源以及在马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推进“小马校友”联盟、安工大产业创新研究院(“一盟一院”)建设。选派安徽工业大学专家、教授至载体和市直相关部门挂任科技副职,推动本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三就地”。
五是实施区域合作协同工程。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与合肥、南京都市圈的科技创新合作,聚焦产业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推动我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与“羚羊科产”、“长三角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网上虚拟服务机构的对接合作。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扩大创新券使用范围,惠及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组建市技术转移联盟,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专业服务成果转化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