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富阳区谱写“三重奏”奏响地名工作“新乐章”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富阳区作为首批省级地名文化服务与文化建设试点单位,近年来,谱写管理、服务、文化“三重奏”,不断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助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严管理、强监督,使地名规范化(一)建立完善地名管理机制。自****年建立地名委员会以来,我区制定管理办法,梳理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形成了由分管副区长负责、区民政局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配合协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地名工作机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地名工作会议,协调研究地名工作,区财政每年安排***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地名工作。(二)规范命名更名和使用管理。理顺管理职责,严格按照地名管理条例,实行前置审批,依法遏制地名“任性”命名更名,杜绝不规范地名产生。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大、洋、怪、重”不规范地名,开展了清理整治专项活动,累计清理不规范地名**处,并与市场监管、住建、不动产登记等部门成立专项小组,开展常态化监督管理。涉及地名命名更名均组织专家开展评估论证,广泛征求民众意见,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对富春湾新城二镇一街区域内的**条道路进行了路名规划,为新区块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的引导。(三)实行地名标志巡检制度。我区对地名标志开展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及时更换破损有误的地名标志,自****年起累计设置、更新、维护地名标志*****处,还开展了“啄木鸟”路牌专项纠错行动,全面校核路牌上的拼音。二、抓服务、提效能,使地名便捷化(一)优化审批,提升服务效能。在严格执行法定程序的基础上,优化地名审批流程,提供一次性告知、线上指导、前置审批、“浙里办”平台申报代办等服务,并实行申报材料“容缺受理”、地名标志验收“信用承诺”机制,为办事群众开方便之门。(二)规范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年以来,核对梳理、标准化分节处理全区近**万条门牌数据,校对和补全地名数据****余条。在地名数据规范入库后,横向与公安、住建、城管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工作机制,纵向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查询和审批服务,并建立了地名数字化归档机制,提升了地名公共服务水平。(三)数字赋能,试点数字门牌。探索农村数字门牌的推行,群众只要在家门口扫码即可获取精准导航、门牌信息、地名文化、门牌申请(更换)、周边信息等多元化信息,也为后续拓展二维码应用场景,实现“数字门牌+民生服务”打下基础,目前已在上官乡、场口镇东梓关村、洞桥镇大溪村、环山乡新建农居点等地安装数字门牌****块,让老百姓获得更多的便捷服务。三、挖文化、重保护,使地名鲜活化(一)注重地名文化挖掘。近几年,我区在深挖地名文化下功夫,以不同主题、不同形式讲好地名故事,在各级媒体平台上持续发出富阳地名好声音。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列入名单的在用地名原则上不得更名,未使用的地名采取就近移用、挂牌立碑的措施予以保护,公布区级地名文化遗产共**处,名录中有**处地名被列入杭州市地名文化遗产,场口镇东梓关村被评为“千年古村落”。(二)抢救乡村小地名。****年,我区在场口镇试点“小地名”抢救工作,这是浙江省内首次尝试的创新工作。通过入图标注、影像采集、方言录音、故事挖掘,在场口镇共采集了****处小地名。通过移动端展示小地名信息、将部分小地名作为地名命名更名的储备词源、为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小地名挂牌立碑、出版小地名图册、小地名文化走进校园等多种举措,激活乡村小地名,延续地名文脉。(三)探索政社互动模式。我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多形式吸纳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激发地名文化建设新活力。建立地名专家库。充分发挥本土地名、文化、方言、动植物、媒体、教育、文史、民俗等方面的专家力量,参与地名命名、文化挖掘、书籍编撰、地名宣传等工作,近五年累计开展认证会、座谈会共**场。“富阳民政”微信公众号中设立“话说地名”专栏,邀请专家和地名爱好者发布地名故事,****年累计发布**篇,获得阅读量*万余人次。鼓励社会组织承接地名项目,累计开展涵盖大学生、青年地名爱好者、志愿者、中小学校、社区居民等***余人的地名文化宣讲活动**场。***.******.***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