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路溪大笼糍:年味的传承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图片附件 新春佳节少不了各种应节的传统小吃招待亲朋好友。每年春节,龙门县龙江镇路溪社区的陈年英都会制作大笼糍作为点心招待客人,或者作为走亲戚的“手信”。 大笼糍流传于龙江镇的客家地区,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至二十九都是当地人制作大笼糍的传统日子。作为年糕的一种,大笼糍是龙江当地村民春节期间用于祭祀或送礼的传统食品。****年*月,大笼糍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龙江镇村民陈年英从**岁开始学习制作大笼糍,至今已有**年。虽然大笼糍的做法讲究且耗时,她仍然年年岁岁坚守着这份美味,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大笼糍非遗传承人陈年英:如果过年没做大笼糍的话,都不像过年了。 农历年二十七,陈年英就已经开始了大笼糍的制作。做大笼糍是门力气活,因为年纪大了,今年**岁的陈年英已经显得稍许吃力,这几年,她把做大笼糍的这门技艺传授给了女儿罗桂芳。 大笼糍非遗传承人陈年英:我母亲说不要忘记传统,让我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 糯米是制作大笼糍不可或缺的食材,陈年英往往会选取本地人种植的糯米。 大笼糍非遗传承人陈年英:我们自己种的糯米,本地种植的糯米味道更香,口感不一样。 陈年英认为,除了糯米,其他米做出的糍口感既不润滑也不柔软,只有在糯米与山里的水经过两天两夜的酝酿后,才能称之为“大笼糍”。 糯米经过泡软晾干、研磨成粉等步骤后,搓揉糯米粉则是大笼糍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搓粉期间采用“搓、抽、拉、拍”的手法,手法要熟练,力道要适中。 搓好糯米粉浆后,还要加入一种特殊的调料——用鸭脚树树叶制成的碱水,加入碱水做的大笼糍更有风味。 大笼糍非遗传承人陈年英:用鸭脚树树叶烧成灰煮出碱水来做大笼糍比较香,味道更好吃。还要用大蕉叶和竹笼蒸,味道会不一样,会更好吃。 搓好的糯米粉浆倒入铺满蕉叶的大竹笼,用柴火慢蒸最少*个小时,就蒸成了一笼棕黄色的胖胖实实的大笼糍。 刚起锅的大笼糍清香扑鼻,然而,这时候的大笼糍却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只有在晾干后的第*~*天,大笼糍才能成为真正的美味。 而这个胖实的笼糍该如何享用,龙江人自有一套:一是将大笼糍切片,蒸煮后,蘸糖水享用,香甜软糯;二是切片后,放锅里煎成金黄色,煎好后蘸上糖浆或盐再吃,口感爽滑,很有嚼头。此外,还可以将大笼糍切成小粒晒干煮成糖水丸子。 年初二开始走亲戚的时候,带上一块大笼糍、一包糖、两盒米饼,就是很体面的“手信”了。 陈年英做的大笼糍口感软糯润滑、味道馥郁醇厚,过年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找陈年英订做大笼糍。今年,当地一位种******老板钟晓燕还特地带了艾草打成的汁过去,找陈年英定制艾草大笼糍,让传统的大笼糍衍生出不一样的味道。 艾制品生产商钟晓燕:我们公司平时也用艾草研发出很多艾草食品,包括艾草蛋卷、腐竹、面条等等。大笼糍是路溪当地的非遗产品,我们就想请阿姨帮忙做一个艾草的大笼糍,尝试创新一下。 大笼糍非遗传承人陈年英:我每年都会做大笼糍,去年做了**笼,今年忙着摘年桔,做不了那么多,只做*笼大笼糍。今年我还做了个艾草大龙糍。 硕大的糍笼里,承载的既是大自然对农家人的馈赠,也沉淀着村民对丰收团圆的喜悦和愿望。在陈年英和众多会做大笼糍的当地妇女心里,祖辈传承的这门技艺,既是一项生活技能,也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于当地人来说,吃大笼糍的日子,就是最富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