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气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更多机遇”专题会议召开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月*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战略项目交流研讨会暨“大气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更多机遇”专题会议在京举行。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本次会议在基础研究重要性方面达成共识。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司长熊绍员表示,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是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气象走在行业科技创新前列的核心支撑。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讲述了天气学在大气科学中的核心地位和支撑作用,并指出理论仍然是地球物理科学的重要基石,忽视理论会给科学发展带来危险。  大气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气候变化使得人类社会面临多种风险影响,生态环境、粮食安全、能源转型、医疗健康等日益受到关注。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指出,气候变化研究和服务极大丰富大气科学学科内涵,成为大气科学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新动力。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介绍了碳中和对气候和经济的影响研究前景及其对大气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张人禾指出,认识碳中和过程中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健康的潜在风险,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性工作。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重发、并发,统筹发展和安全对防范气象灾害风险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探测理论和技术、极端天气及其灾害发生发展机理、极端天气无缝隙预报预警等的研究。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大气科学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气候系统模式走向“高时空分辨率”,智能气候预测等应运而生。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呼吁,在气象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合作,重视数据的共享,要将数据、信息变成知识和智慧。  来自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等单位,以及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何建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孟智勇、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罗勇、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丁爱军、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田文寿等专家做交流发言。  本次会议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承办。学院将继续依托自然基金委战略研究项目,深入开展科技政策咨询研究工作。  (作者:徐嫩羽 责任编辑:闫泓)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