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综合信息] 特殊教育学校:孜孜以求铸师魂 默默奉献育迟花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这里没有满园桃李芬芳,没有朗朗的读书声,也没有稚嫩的童声,有的只是患有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和孤独症的学生。面对这群有时说一百句话也得不到一句回应、一组词语教了上千遍也不能完整表述的特殊孩子,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女教师们仍然孜孜不卷、耐心教导、诚心鼓励,用真挚的爱心呵护这些特殊的花朵,用辛勤的汗水诠释特教人的无悔选择和职责担当。图片附件做好送教上门服务 努力诠释师者情怀*月*日一大早,教师吴雅楠像往常一样前往学生小峻家送教。小峻是个特别胆怯、自卑、内向的孩子,在*岁时被查出患有脑瘫,无法站立走路。****年,他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第一批送教学生中的一员。在送教老师悉心教导下,小峻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此,送教老师精心为他制定了写作方法、课外阅读、普通话、综合知识等方面学习方案。经过辛勤教导,小峻的写作水平和各方面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年*月,他撰写的《坚定理想 铭记党恩》一文,在辽宁省残疾人联合会组织的“永远跟党走”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奖;****年*月,他的征文又在市委宣传部举办的活动中获奖,并在“东港融媒”APP上发布。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既是小峻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承载着送教老师多年来的倾情付出。从****年*月起,学校为辖区***名行动不便、不能到校读书的重度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风雨无阻每周送教一次,每次授课**分钟以上。即使疫情防控期间,也依然开展“线上送教”服务,尽最大努力把疫情对孩子的教育康复影响降到最低。老师们本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效实施原则,为每个送教孩子探索科学精准的教育康复策略,使孩子在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流、生活适应等方面获得显著改善和提高,让家长重拾希望和快乐。图片附件陪伴特殊儿童成长 爱心守护胜似亲人特殊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爱心的事业。特殊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员工**人,其中女教师**人。她们倾注爱心、履职尽责,无微不至关心校内学生衣食住行,传授特殊孩子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生活能力,帮助开启属于特殊孩子的人生之路。学校来自单亲家庭、父母残疾和贫困家庭的学生,大多托付给年迈的老人看管,孩子生活质量较差。女教师们以母亲的情怀关爱这些学生,让孩子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许多孩子智力损伤严重,自控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为了让孩子家人放心,她们经常向家长了解学生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细心照料他们的日常生活,每当孩子便到裤子里,她们都能及时为其换洗;孩子生病了,她们都能主动送医问药。图片附件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多年来,学校坚持发挥阵地育人功能,给每一面墙壁、每一间教室都赋予了鲜明的文化主题。精雕细琢的文化展板彰显品位,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德教育。坚持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好习惯养成系列教育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开展节日活动为契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主旋律,涵育学生文明素养。通过国旗下讲话、宣传橱窗、主题班会等形式,普及安全常识和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基本行为规范,适应生活、融入社会。尝试康复身心、开发智力模式,创建的“智残学生电声乐队”曾获得辽宁省首届智障人文艺展演一等奖,智障学生篮球社团荣获辽宁省首届特奥冠军;先后为省队、国家队输送*名聋人优秀运动员。图片附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经过多年辛勤付出和探索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取得累累硕果,先后荣获“辽宁省特殊教育特色学校”“辽宁省残疾人之家”“辽宁省雷锋式先进集体”“丹东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丹东市三八红旗集体”“东港市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