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社会民生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月**日(今天)是武汉市第**个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有越来越多人加入遗体器官捐献队伍,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图片附件*月**日,区红十字会举行遗体器官捐献纪念活动,上门慰问区内生活困难的遗体捐献志愿者和家属。于公于私都是好事“我们两口子签署的是全部遗体捐赠,于私是为了给孩子减轻负担,于公是希望能为社会做一份贡献,创造生命的奇迹。” 活动当天,一对**岁的老夫妻带动街坊邻居一起参加了区红十字会举行的遗体捐赠签约仪式。图片附件张婆婆为人爽朗,也很健谈,跟记者分享了他们老两口登记遗体捐献的故事。“一开始,是我老公陪同事去办理遗体捐献手续,他在红十字会听了介绍之后觉得很有益,就回家和我商量,我也觉得是一件好事。”老两口虽然一拍即合,但远在广州的儿子极力反对。“他当时很不能接受,觉得我们被忽悠了。”为了得到儿子的理解,张婆婆每天都给他分享遗体捐献的人物事迹,最终儿子终于松口。“看了那些新闻我儿子很受感动,慢慢就能理解我们了,还说以后他也捐!”张婆婆不仅说动了儿子,一有机会还会和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宣传。**岁的管阿姨受张婆婆影响,当天和老伴一起进行了遗体捐献签约,他们的想法非常朴实:“既能为社会做贡献,娃也少操心。不用操办、买墓地,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做最后的贡献医学出身的尚女士对遗体捐献有很深的理解,她今年**岁,*月**日是她签约十周年纪念日。“我们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医务工作者,能深刻认识到遗体捐献对于医学研究、器官移植的重要性,但我国的捐献数量非常少。作为党员,我应该发挥带头作用。”尚女士签约的过程也稍有波折,由于签约需要直系亲属作为执行人签字,但老公拒绝签字。“后来我就让我儿子帮我签,年轻人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理念,听到我的想法,他很为我骄傲。”尚女士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去年她的丈夫主动提出签约遗体捐献,还说动好几个同事一起签。做好科普消除误解近年来,我区遗体器官捐献数量逐步上升。据区红十字会统计,****年至今,我区完成捐献登记***人,最年轻的**岁,最年长的**岁。“我们邀请这几位捐献志愿者代表到现场,也是希望能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来呼吁更多居民正确理解遗体捐赠,了解我们究竟在做什么,而不是看到‘遗体’这两个字就避之不及。”图片附件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表示,如何科学传播打消公众误解是他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目前还是需要加强宣传,通过对法律、流程等方面的解读,来消除公众疑虑。”图片附件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