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青砖灰瓦灶儿巷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我是栖居在水泥森林的动物,拔地而起的高楼是最为熟识的景观,兴许是看惯了这千篇一律的现代城市风物,抑或是那幽幽的窄巷直通我儿时的幻想,勾起一阵阵迷梦,对那些四通八达的巷子,我总是怀着有深深的眷念,古镇犹如一曲悠长的横笛,询唤着一颗渴望回归安宁的心灵。   我热爱那曲径通幽的静谧氛围,也热爱热闹喧嚣的人间烟火,我热爱自遥远的年代流传而来的斑驳痕迹,也热爱那至今仍生活在这一片诗情画意中的可爱居者。那片令我魂牵梦萦的,颇富地域特色的民居聚集地就是灶儿巷,一条自南宋便已然存在于世的古街。灶儿巷街区格局初形成于宋,属宋代六街中阴街之东段,虽历经元、明、清三朝,物是人非,大体格局却鲜有易移。如今其中留存的建筑以清代为主,古色古香,又因其紧挨贡江码头,属街巷密集的赣州城繁华地段,因而成为老赣州最具代表性的街区之一。灶儿巷长不过***余米,却幽深古朴,两旁的店铺、作坊、宾馆、钱庄、衙署、民居五花八门,鳞次栉比,俨然一个社会的微缩模型。深深巷陌,当我触摸那些沁着丝丝凉意的青砖灰瓦,遥望那些已经脱落字样的旧门牌,全然可以想象到他曾具有繁华景致。倘使偷得半日清闲,穿过巷口那些风貌古朴然韵味十足的高大牌坊到灶儿巷走走,或是在由硕大花港石堆砌而成的牌坊下面驻足痴望,幽深的古巷便好似一卷颀长的画轴,在脚下慢慢铺展。鹅卵石铺成的巷路,则通过一个个“明钱”图案,仿佛把时光截留在一个木屐踢踏作响的时代,宋石明砖清瓦垒叠起一段逝去的沧桑岁月。迈入巷间,只见一家历时**余年的老字号磨坊佩戴着沉沉的时代印痕招展而来。白底红字的手工招牌,木板厚重的长条板凳,红色漆面斑驳斑驳却依旧结实可靠。“这附近没有老字号磨粉店了,只有我一家”。赖师傅一边娴熟得操持着生计一边不无自豪地说道。他与磨坊一同历经了岁月雕琢与洗礼,见证了时代的兴衰与更替。侧耳倾听,附近的龙岭轩收藏社阵阵谈笑声因风传来,琳琅满目的古玩字画仿佛诉说着一件又一一件轶事趣闻和隐事秘辛;对过如今仍居住着一户人家,庭院寂静,大门禁闭,泛着历史古韵的雕花实木门墙上挂着一面粉色圆镜。移步换景,鼎鼎大名的董府旋即映入眼帘,董府前身是裕民钱庄,南康的董家在赣州经商致富后购下此宅,打造成客家菜馆,很快成为赣州知名餐馆之一。气宇轩昂的门厅与雕栏金砌的董府二字相得益彰,尽显繁华,大门敞亮招徕八方食客,院内笑语欢声不绝于耳,董府的热闹场面,与另一头的幽森静谧融合汇聚,成就了灶儿巷一处独特的风致。   灶儿巷前半段是烟火气息,后半段是静谧时光。保安水龙总局历经百余年的沧桑,牌匾依旧高高悬挂在门楣上,陪伴它的,还有门前那棵郁郁葱葱的大树。这里在****年被改建成章贡区第二保育院,尽管如今已然废弛,透过锈迹斑斑的铁门缝隙,沉寂中仿佛依稀能听到孩子们稚嫩的笑声。偶尔的车铃声从巷的另一端响起,打翻了如水的思绪,也惊飞了树上的鸟儿,但只是顷刻,小巷便又回归宁静。青石板在雨后光洁润亮,苔藓攀附上墙根,古建筑们如得道的高僧,盘坐在地上悄然入定,回廊挂落花格窗,花楣庄严质朴,石刻巧夺天工,流畅的线条彰显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真谛。身处其间,脱离隔绝了世事纷扰的外界,如梭的光阴也不觉要放慢脚步。   再往前走,见到灶儿巷的牌坊门迎面而来,便说明巷子已然走尽,沿路返回,远远地可以看到巷子中一户人家正忙里忙外。奶奶坐定,见游客也是稀疏平常。“阿姨,我来找你聊可子天。怎么现在就你们一家住在这里了?怎么不搬到新房子里去住哦?”“这里好哟,我们祖祖辈辈都住得在这块子。”只是简单一句话,安土重迁的国民魂灵便跃然于我眼前,就如同所有守旧的老赣州人一样,这对夫妻对老宅怀有一份难以割舍的眷念,沿着他们祖辈的方式休养生息,既是坚守,亦是享受,在平淡中怡然自得地演绎着人生,散发且传承着此地原汁原味的市井文化。奶奶絮絮叨叨操持着乡音向我打开话匣,直到爷爷唯恐饭菜放凉,催促奶奶进屋吃饭,留下一个意犹未尽的我与具有讲不完故事的深巷独处。心归此处,亦又何求?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