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大余规模引种牡丹花吸引游客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进入*月以来,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往大余县牡丹亭公园等处观赏牡丹花,浸润牡丹亭文化。大余县成功引种**多个品种的牡丹花,使北方骄子牡丹花成规模地惊艳南国,让国色天香的牡丹花与享誉世界的牡丹亭文化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位于大余县的江南名景牡丹亭始建于明朝初年,为明清时期南安府衙(今大余县为当时南安府府治所在地)后花园的十景之最,在当时名冠江南。在唐朝被视为国花的牡丹花,在古时的南方难以引种。明代初年北方花匠在南安府种植牡丹成功,成为珍品,地方官员为庆贺牡丹花开,便在府衙后建了一座精巧的八角亭,取名为牡丹亭。后来,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依据牡丹亭内发生的传说故事写就戏曲巨著《牡丹亭》。作为《牡丹亭》故事载体的牡丹亭也因此享誉海内外。
随着近些年来文旅开发的热浪,牡丹亭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为让牡丹花匹配好牡丹亭,****年以来,大余县开始从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等地先后引进雪映桃花、鲁菏红、乌龙捧盛、岛锦、肉芙蓉、魏紫、姚黄、豆绿、墨魁、娇容三变等**多个品种的牡丹。为使牡丹长久落户,大余县一方面向江西农科院、江西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寻求技术指导,一方面派出人员到菏泽、洛阳等地学习牡丹种植技术,同时,聘请外地牡丹种植能人前来实地指导。随着种植技术的日臻成熟,大余县也引进了更多的牡丹品种。进入*月以来,大余县牡丹亭公园、牡丹基地等处的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各大色系各种花型的牡丹花次第开放,雍容华贵,争奇斗艳,让不少人在南方也能大饱牡丹花眼福。
近日,广东省韶关市一个**多辆车组成的自驾游团队游历了牡丹亭公园,车主们纷纷表示,惊艳的牡丹花与醇厚的牡丹亭文化的珠联璧合般的融合,极大地提升了大余文旅资源吸引力,无疑会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内外人士前来赏花访亭。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