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能吃苦有点子,智慧菜场新生代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您昨天买的就是这种外地蚕豆,米粒大,更甜更饱满,今天可以再买点回去,试试另一种做法。”*日上午九点半,记者来到城市之光菜市场,“**后”青年苗新智正热情招呼顾客。 在主城区的菜市场内活跃着很多“苗新智”这样的青年创业者。他们能承受起早贪黑的辛苦,也有线上+线下等经营新理念,为传统菜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不少新思路。 “菜市场一半以上的经营者是年轻人,他们能吃苦,有点子,之前有姑娘直播卖鱼,好多人大老远跑过来买鱼。”城市之光菜市场负责人季栋梁介绍。 从坐商到行商,“菜二代”的新生意经 对苗新智来说,“菜二代”子承父业,继承的不仅是一种职业、一个摊位,更是一份辛苦、一种改变。 **岁的苗新智是山东临沂人,三年前,从父母手里接过蔬菜经营的生意。 数年前,苗新智带着爱人来通工作。“我父母十多年前就在南通卖菜,我寒暑假也会过来帮他们。”苗新智对于菜摊上的事务驾轻就熟。 每天,苗新智要从早上六点忙到晚上九点。为了保证菜品的新鲜,一家人每天早上、中午两次进菜。清晨五点,苗新智的父亲开着电动三轮车或小面包车先进第一批菜,苗新智六点出摊、理菜。中午十二点,苗新智再去进货。进货、理货、卖菜、配菜……这是苗新智家一日生活的主旋律。 “常常赶不上饭点就随意吃两口。”苗新智粗大的双手上因理菜而留下的泥垢和细小的伤口,诉说着这份职业的不易。 “以前父母卖菜等顾客上门,现在是等不来客户的,我们要主动为顾客做服务。”一家都守着菜摊子过日子,苗新智有自己的压力和抱负,要想方设法吸引回头客、增加跑货量。 苗新智先后开通了美团、饿了么等线上平台,为老主顾进行配菜、送菜等服务。“顾客信任我们,我们也在菜场刷个脸熟,为他们挑选更好品质的菜品。近的客户我会亲自上门送货,远的就找骑手。”时间久了,苗新智对许多老主顾的习惯了然于心,配菜、送菜服务受到越来越多顾客的青睐。除此之外,苗新智还定期给食堂和餐馆送菜,增加跑货量。 苗新智的菜摊一天最多能卖出两千斤蔬菜。“每个月平均下来有万把块钱,跟上班一样,就是更苦更累,也需要动脑子。” 附送尝鲜菜谱,把各地时令海鲜带到南通 “**后”夫妻陈海娟和卞保涛分别来自温州和连云港,****年底在亲戚的带动下,在城市之光菜市场开起一家“鲜活海鲜”档口,除本土吕四海鲜外,还主营俄罗斯的帝王蟹、大连的鲍鱼、乳山的生蚝等**余种各地时令海鲜。 “现在顾客愿意为品质、品种买单。”陈海娟说自己的生意经是差异化经营。夫妻俩的老家都盛产海鲜,同时还在沿海各地寻觅特色海产品,利用日趋发达的物流把它们带到南通人的餐桌上。 卞保涛话不多,低头处理着顾客在微信上下单的生蚝。一般菜市场只负责给生蚝冲洗,但在他们会对应顾客的烹调方法给出“解决方案”,如蒜蓉生蚝会帮忙撬开口,最近夫妻俩还打算张贴外埠海鲜的做法供顾客购买时参考。 “忙并快乐着,很充实。”陈海娟毕业于山东省一所知名的高职院校,在医药行业做了四五年,丈夫卞保涛之前做汽车维修工作。菜市场的出摊时间是早六点到晚六点,全年仅休息过年两天。面对工作强度、工作时间的变化,夫妻俩说:“搞钱重要。”陈海娟粗算了一笔账,现在家庭月收入是以前的三倍。 但小夫妻总归是年轻人,陈海娟看到同龄好友穿漂亮衣服,自己则是水靴、围裙,会愣神片刻。五一假期她想去南京转转,但摊位离不开人。“以后事业有成钱到位,我们定会去各地旅行。”陈海娟笑着淘换新上的膏蟹,挑出次一级的自家“享用”。卞保涛忙着给海鲜充氧换水,鲜货扑扑通通地蹦跳,他很切时宜地来了一句:“风浪越大鱼越贵,年纪越轻越要拼!” 给孩子更多陪伴,年轻宝妈转战菜市场 *日下午,在城市之光菜市场鑫鑫蔬菜店,**岁的宝妈周文萍正和丈夫忙个不停,一边招呼顾客,一边整理摊位。 周文萍与丈夫都是连云港人,****年之前一家人在老家生活。丈夫在山东钢厂工作,一周回一次家。有了孩子后,周文萍就做起了全职妈妈。 为了能给孩子更多陪伴,周文萍夫妻几经思考,将目光放在了菜市场创业上。 周文萍丈夫的姐姐一直在南通卖菜,在她的推荐下,周文萍选定了城市之光菜市场,“菜市场是公家的,环境好,周边小区配套也齐全。” 周文萍夫妻的鑫鑫蔬菜店一共三个小摊位,一年租金*万多。摊位开张前,周文萍还在周边菜市场走了一圈,了解菜品和市民取向。如今,摊位汇集了六七十个品种,零售做到了城市之光菜市场里的同类最高。 夫妻俩每天早上*点多起床,*点多到农批市场,晚上收摊还要整理,要忙到晚*点多才到家,吃完饭还要为第二天的菜做准备(剥豆子之类)。“夏天更早,一面包车的量差不多当天全部卖完。”周文萍介绍,一年的收入**多万,一家四口生计没问题。 菜市场里本地人居多,尤其是老年人,周文萍还有意识地学起了南通话。“有些老客户加了我微信,打声招呼我可以送货上门,或者帮忙留点菜,等方便的时候来取也行。” 当初为了陪伴孩子的初衷如今也得以实现。周文萍介绍,四岁的老大上午去幼儿园,下午放学了就到菜市场,两岁多的老二则是上午来,下午回家睡觉。“有了更多时间和孩子相处,闲暇时还能寓教于乐教孩子认识蔬菜。”周文萍说,累是累,但是能陪着孩子,一家人在一起,这是最重要的。 “菜市场上年轻摊主越来越多,我们也在计划打造菜市场的App,做更完整的线上服务,线上销售,把溯源管理、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管理、合同管理等也包括进去,满足更多消费群体的购买习惯和购买场景。”季栋梁在新生力量上看到了一种改革的可能性,他介绍,“今年下半年,星光域菜市场作为真正的智慧型菜市场将会开始试营业,希望能有不错的反响。” 日报记者 卢铖卉 司占伟 江姝颖 苗蓓 开始 内容附件标签 结束 内容附件标签 相关新闻 高效服务企业 主攻项目建设 江苏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步高:带领***多人闯荡“一带一路” 信用修复线上核查助企加速“重启” 南通综合物流示范园快递企业分发投递忙 省科普示范县(市、区)名单公布 我市四地入选 打造“民意窗”“监督岗”“连心桥” “万里长江第一隧”A*标左线启动 拓宽求职视野 坚定就业信心 相关文件 市政府关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单元F街区、江海港区**单元G街区详细规划的批复 市政府关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海港区**单元D、E、F、G街区详细规划的批复 市政府关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竹行单元F街区详细规划的批复 市政府关于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苏通**单元G街区详细规划的批复 市政府关于南通市主海堤堤线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市政和园林局《南通市城市道路“******”绿化标准实施细则》的通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清洁原料源头替代资金奖补方案(试行)的通知 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南通市****年迎峰度冬电力需求侧保供方案的批复 越来越多的年轻摊主尝试上门配送、档口直播—— 能吃苦有点子,智慧菜场新生代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 字体:[ 大 中 小 ] “您昨天买的就是这种外地蚕豆,米粒大,更甜更饱满,今天可以再买点回去,试试另一种做法。”*日上午九点半,记者来到城市之光菜市场,“**后”青年苗新智正热情招呼顾客。 在主城区的菜市场内活跃着很多“苗新智”这样的青年创业者。他们能承受起早贪黑的辛苦,也有线上+线下等经营新理念,为传统菜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不少新思路。 “菜市场一半以上的经营者是年轻人,他们能吃苦,有点子,之前有姑娘直播卖鱼,好多人大老远跑过来买鱼。”城市之光菜市场负责人季栋梁介绍。 从坐商到行商,“菜二代”的新生意经 对苗新智来说,“菜二代”子承父业,继承的不仅是一种职业、一个摊位,更是一份辛苦、一种改变。 **岁的苗新智是山东临沂人,三年前,从父母手里接过蔬菜经营的生意。 数年前,苗新智带着爱人来通工作。“我父母十多年前就在南通卖菜,我寒暑假也会过来帮他们。”苗新智对于菜摊上的事务驾轻就熟。 每天,苗新智要从早上六点忙到晚上九点。为了保证菜品的新鲜,一家人每天早上、中午两次进菜。清晨五点,苗新智的父亲开着电动三轮车或小面包车先进第一批菜,苗新智六点出摊、理菜。中午十二点,苗新智再去进货。进货、理货、卖菜、配菜……这是苗新智家一日生活的主旋律。 “常常赶不上饭点就随意吃两口。”苗新智粗大的双手上因理菜而留下的泥垢和细小的伤口,诉说着这份职业的不易。 “以前父母卖菜等顾客上门,现在是等不来客户的,我们要主动为顾客做服务。”一家都守着菜摊子过日子,苗新智有自己的压力和抱负,要想方设法吸引回头客、增加跑货量。 苗新智先后开通了美团、饿了么等线上平台,为老主顾进行配菜、送菜等服务。“顾客信任我们,我们也在菜场刷个脸熟,为他们挑选更好品质的菜品。近的客户我会亲自上门送货,远的就找骑手。”时间久了,苗新智对许多老主顾的习惯了然于心,配菜、送菜服务受到越来越多顾客的青睐。除此之外,苗新智还定期给食堂和餐馆送菜,增加跑货量。 苗新智的菜摊一天最多能卖出两千斤蔬菜。“每个月平均下来有万把块钱,跟上班一样,就是更苦更累,也需要动脑子。” 附送尝鲜菜谱,把各地时令海鲜带到南通 “**后”夫妻陈海娟和卞保涛分别来自温州和连云港,****年底在亲戚的带动下,在城市之光菜市场开起一家“鲜活海鲜”档口,除本土吕四海鲜外,还主营俄罗斯的帝王蟹、大连的鲍鱼、乳山的生蚝等**余种各地时令海鲜。 “现在顾客愿意为品质、品种买单。”陈海娟说自己的生意经是差异化经营。夫妻俩的老家都盛产海鲜,同时还在沿海各地寻觅特色海产品,利用日趋发达的物流把它们带到南通人的餐桌上。 卞保涛话不多,低头处理着顾客在微信上下单的生蚝。一般菜市场只负责给生蚝冲洗,但在他们会对应顾客的烹调方法给出“解决方案”,如蒜蓉生蚝会帮忙撬开口,最近夫妻俩还打算张贴外埠海鲜的做法供顾客购买时参考。 “忙并快乐着,很充实。”陈海娟毕业于山东省一所知名的高职院校,在医药行业做了四五年,丈夫卞保涛之前做汽车维修工作。菜市场的出摊时间是早六点到晚六点,全年仅休息过年两天。面对工作强度、工作时间的变化,夫妻俩说:“搞钱重要。”陈海娟粗算了一笔账,现在家庭月收入是以前的三倍。 但小夫妻总归是年轻人,陈海娟看到同龄好友穿漂亮衣服,自己则是水靴、围裙,会愣神片刻。五一假期她想去南京转转,但摊位离不开人。“以后事业有成钱到位,我们定会去各地旅行。”陈海娟笑着淘换新上的膏蟹,挑出次一级的自家“享用”。卞保涛忙着给海鲜充氧换水,鲜货扑扑通通地蹦跳,他很切时宜地来了一句:“风浪越大鱼越贵,年纪越轻越要拼!” 给孩子更多陪伴,年轻宝妈转战菜市场 *日下午,在城市之光菜市场鑫鑫蔬菜店,**岁的宝妈周文萍正和丈夫忙个不停,一边招呼顾客,一边整理摊位。 周文萍与丈夫都是连云港人,****年之前一家人在老家生活。丈夫在山东钢厂工作,一周回一次家。有了孩子后,周文萍就做起了全职妈妈。 为了能给孩子更多陪伴,周文萍夫妻几经思考,将目光放在了菜市场创业上。 周文萍丈夫的姐姐一直在南通卖菜,在她的推荐下,周文萍选定了城市之光菜市场,“菜市场是公家的,环境好,周边小区配套也齐全。” 周文萍夫妻的鑫鑫蔬菜店一共三个小摊位,一年租金*万多。摊位开张前,周文萍还在周边菜市场走了一圈,了解菜品和市民取向。如今,摊位汇集了六七十个品种,零售做到了城市之光菜市场里的同类最高。 夫妻俩每天早上*点多起床,*点多到农批市场,晚上收摊还要整理,要忙到晚*点多才到家,吃完饭还要为第二天的菜做准备(剥豆子之类)。“夏天更早,一面包车的量差不多当天全部卖完。”周文萍介绍,一年的收入**多万,一家四口生计没问题。 菜市场里本地人居多,尤其是老年人,周文萍还有意识地学起了南通话。“有些老客户加了我微信,打声招呼我可以送货上门,或者帮忙留点菜,等方便的时候来取也行。” 当初为了陪伴孩子的初衷如今也得以实现。周文萍介绍,四岁的老大上午去幼儿园,下午放学了就到菜市场,两岁多的老二则是上午来,下午回家睡觉。“有了更多时间和孩子相处,闲暇时还能寓教于乐教孩子认识蔬菜。”周文萍说,累是累,但是能陪着孩子,一家人在一起,这是最重要的。 “菜市场上年轻摊主越来越多,我们也在计划打造菜市场的App,做更完整的线上服务,线上销售,把溯源管理、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管理、合同管理等也包括进去,满足更多消费群体的购买习惯和购买场景。”季栋梁在新生力量上看到了一种改革的可能性,他介绍,“今年下半年,星光域菜市场作为真正的智慧型菜市场将会开始试营业,希望能有不错的反响。” 日报记者 卢铖卉 司占伟 江姝颖 苗蓓 开始 内容附件标签 结束 内容附件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