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全生物可降解地膜为农田“减塑”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昨天,走进江******如东分公司生产基地,只见连片的西蓝花已进入大规模的采摘期,原先覆盖在根部的白色地膜逐渐破裂、脆化,用手轻轻一撕,立马就碎成几片。“这一片***亩的西蓝花全部用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这些膜将和田里的尾菜一起,成为下一茬的肥料。”公司生产管理部经理时良介绍。 作为全省地膜减量替代试验示范项目试验基地,自****年以来,如东县承担了耐候强化膜“一膜两用”、全生物降解膜的试验示范工作,连续*年被评为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处置利用A级单位。目前,全县共有****余亩土地“穿”上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环保衣”,绿色、生态、可持续正成为如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传统地膜成田间的“白色污染” 自上世纪**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地膜以其保温保墒、覆盖除草等显著优势,广泛应用于蔬菜、玉米、马铃薯、水稻等作物种植,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 ****年起,******开始发展以西蓝花为主的自营种植,年种植面积****余亩,其中使用地膜覆盖面积约***亩。时良告诉记者,覆盖地膜后,不仅能保水、保土、保肥,促进西蓝花生长,还能提高地温,提早上市时间,大大提升经济效益。 起初,******使用的是传统的聚乙烯(PE)地膜,然而,各种问题纷纷凸显。“PE地膜不能自然分解,为了不破坏耕地,农忙过后需要人工到田间回收。”时良表示,地膜还会出现回收不彻底、残留多的现象,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也影响机械作业,还可能带来微塑料的污染。 回收不及时不恰当、残留量高等问题,让曾经风光无限的“致富膜”成了散落田间的“白色污染”。对此,如东县蚕桑指导站站长韩益飞也深有体会:“采收过后,有些秸秆本可以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但当秸秆裹挟着塑料时,只能成为一种污染。” *到**个月即可完全“生物降解” “这是今年新试验使用的新型地膜,效果一点不比传统地膜差。”今年*月,为保护耕地,响应国家号召,******为***亩西蓝花和***亩青毛豆全部覆上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时良介绍,它不仅能显著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土壤透气性,而且*到**个月内即可完成降解,彻底解决传统地膜残留问题,根治了“白色污染”。 据了解,全生物降解地膜是一种以生物降解材料为主要原料、具有生物降解性能的新型薄膜。在自然界中能通过微生物作用完全“生物降解”,最终自动降解为水、二氧化碳和少量有机质等产物,对环境无污染。对农户和经营者来说,全生物降解地膜自行分裂,破解了回收难题。 与传统PE地膜相比,全生物降解地膜较高的价格往往使农民望而却步,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两者之间的价格差正不断缩小。 时良和记者算了一笔账:西蓝花地运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亩均成本为***元,传统PE膜亩均成本则为**元,但算上需要回收地膜的人工成本每亩**元,合计每亩***元,相比之下只差了**元每亩;而青毛豆较西蓝花的地膜覆盖率不同,地膜全回收和地膜全降解二者间的成本基本持平,算下来亩均都在***元。“省时、省心、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为农田“减塑”给农业“增绿” 如东县大豫镇是久负盛名的西蓝花小镇。在如东松林家庭农场的西蓝花种植地里,小拱棚西蓝花已于*月下旬采收完毕,一半地块已耕翻,另一半已播种春玉米。露地西蓝花*月初陆续开始采收,地里黑色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已经有些开裂,“白色地膜在早春时节能起到保温、保墒的作用,黑色地膜则能够抑制杂草。”农场主陈松林介绍,今年*到*月,农场作为省地膜减量替代试验点位,共应用了***亩的全生物降解膜,目前来看分解效果还不错。 “地膜回收曾让我们十分挠头。”如东丰润蔬菜专业合作社经理朱建新表示,以前光是回收一亩地,就要一个人忙活一天半,回收的地膜也需要运到回收站,运输费用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应用则帮他们解决了大麻烦。 当天,合作社的种植地里,南瓜才刚刚出芽,根部就覆上了“一膜两用”的加厚黑色强化地膜。朱建新介绍,强化膜将和与西蓝花地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作一组对比实验,既为地膜使用积累经验,也是积极探索地膜减量工作新路径的尝试。 今年,作为省内领先的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地区,如东出台专项补助政策,对使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耕地每亩补助**元。在财政的支持下,种植大户的应用积极性大幅提升。据统计,今年春天以来,如东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面积达到****余亩,正向着一年内全县*万亩应用面积的目标迈进。 “全生物降解地膜一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韩益飞表示,在典型引领、试点带动的作用下,安全、高效、经济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一定能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一线,为农田“减塑”,给农业“增绿”。 日报记者 陆薇 卢兆欣 开始 内容附件标签 结束 内容附件标签 相关新闻 江苏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步高:带领***多人闯荡“一带一路” 高效服务企业 主攻项目建设 对标管理 引领工人比学赶超 **根北主塔桩基全部完工 关于征求《南通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结果反馈 全局大数据审计覆盖率***% 用奋斗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两个高端制造业项目落户 相关文件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粮油高产竞赛活动的意见 市政府关于南通市主海堤堤线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清洁原料源头替代资金奖补方案(试行)的通知 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南通市****年迎峰度冬电力需求侧保供方案的批复 市政府关于同意南通电网****年度事故限电序位表的批复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托育机构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住户调查大样本轮换工作的通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情况的通报 如东****余亩耕地穿上“环保衣”—— 全生物可降解地膜为农田“减塑”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 字体:[ 大 中 小 ] 昨天,走进江******如东分公司生产基地,只见连片的西蓝花已进入大规模的采摘期,原先覆盖在根部的白色地膜逐渐破裂、脆化,用手轻轻一撕,立马就碎成几片。“这一片***亩的西蓝花全部用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这些膜将和田里的尾菜一起,成为下一茬的肥料。”公司生产管理部经理时良介绍。 作为全省地膜减量替代试验示范项目试验基地,自****年以来,如东县承担了耐候强化膜“一膜两用”、全生物降解膜的试验示范工作,连续*年被评为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处置利用A级单位。目前,全县共有****余亩土地“穿”上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环保衣”,绿色、生态、可持续正成为如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传统地膜成田间的“白色污染” 自上世纪**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地膜以其保温保墒、覆盖除草等显著优势,广泛应用于蔬菜、玉米、马铃薯、水稻等作物种植,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 ****年起,******开始发展以西蓝花为主的自营种植,年种植面积****余亩,其中使用地膜覆盖面积约***亩。时良告诉记者,覆盖地膜后,不仅能保水、保土、保肥,促进西蓝花生长,还能提高地温,提早上市时间,大大提升经济效益。 起初,******使用的是传统的聚乙烯(PE)地膜,然而,各种问题纷纷凸显。“PE地膜不能自然分解,为了不破坏耕地,农忙过后需要人工到田间回收。”时良表示,地膜还会出现回收不彻底、残留多的现象,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也影响机械作业,还可能带来微塑料的污染。 回收不及时不恰当、残留量高等问题,让曾经风光无限的“致富膜”成了散落田间的“白色污染”。对此,如东县蚕桑指导站站长韩益飞也深有体会:“采收过后,有些秸秆本可以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但当秸秆裹挟着塑料时,只能成为一种污染。” *到**个月即可完全“生物降解” “这是今年新试验使用的新型地膜,效果一点不比传统地膜差。”今年*月,为保护耕地,响应国家号召,******为***亩西蓝花和***亩青毛豆全部覆上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时良介绍,它不仅能显著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土壤透气性,而且*到**个月内即可完成降解,彻底解决传统地膜残留问题,根治了“白色污染”。 据了解,全生物降解地膜是一种以生物降解材料为主要原料、具有生物降解性能的新型薄膜。在自然界中能通过微生物作用完全“生物降解”,最终自动降解为水、二氧化碳和少量有机质等产物,对环境无污染。对农户和经营者来说,全生物降解地膜自行分裂,破解了回收难题。 与传统PE地膜相比,全生物降解地膜较高的价格往往使农民望而却步,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两者之间的价格差正不断缩小。 时良和记者算了一笔账:西蓝花地运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亩均成本为***元,传统PE膜亩均成本则为**元,但算上需要回收地膜的人工成本每亩**元,合计每亩***元,相比之下只差了**元每亩;而青毛豆较西蓝花的地膜覆盖率不同,地膜全回收和地膜全降解二者间的成本基本持平,算下来亩均都在***元。“省时、省心、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为农田“减塑”给农业“增绿” 如东县大豫镇是久负盛名的西蓝花小镇。在如东松林家庭农场的西蓝花种植地里,小拱棚西蓝花已于*月下旬采收完毕,一半地块已耕翻,另一半已播种春玉米。露地西蓝花*月初陆续开始采收,地里黑色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已经有些开裂,“白色地膜在早春时节能起到保温、保墒的作用,黑色地膜则能够抑制杂草。”农场主陈松林介绍,今年*到*月,农场作为省地膜减量替代试验点位,共应用了***亩的全生物降解膜,目前来看分解效果还不错。 “地膜回收曾让我们十分挠头。”如东丰润蔬菜专业合作社经理朱建新表示,以前光是回收一亩地,就要一个人忙活一天半,回收的地膜也需要运到回收站,运输费用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应用则帮他们解决了大麻烦。 当天,合作社的种植地里,南瓜才刚刚出芽,根部就覆上了“一膜两用”的加厚黑色强化地膜。朱建新介绍,强化膜将和与西蓝花地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作一组对比实验,既为地膜使用积累经验,也是积极探索地膜减量工作新路径的尝试。 今年,作为省内领先的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地区,如东出台专项补助政策,对使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耕地每亩补助**元。在财政的支持下,种植大户的应用积极性大幅提升。据统计,今年春天以来,如东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面积达到****余亩,正向着一年内全县*万亩应用面积的目标迈进。 “全生物降解地膜一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韩益飞表示,在典型引领、试点带动的作用下,安全、高效、经济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一定能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一线,为农田“减塑”,给农业“增绿”。 日报记者 陆薇 卢兆欣 开始 内容附件标签 结束 内容附件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