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国际茶日,专访非遗传承人黄艳梅,听她讲述“茶即人生”的精彩故事——莆阳姑娘的不二茶缘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黄艳梅在采茶。“当喜欢一样东西就像喜欢空气一样的时候,就可以称作‘不二’了。而这个东西,我觉得是茶。”*月**日,国际茶日,市政协委员、龟山茶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黄艳梅告诉记者。茶童:“六岁那年的茶香记忆”虽然是一名**后,但黄艳梅常称自己是“六岁小孩”。缘起她六岁时的那个午后。忙碌了一个上午。仙游县园庄镇枫林村的一个茶园里,一棵龙眼树下,躺着一个装着三四斤茶青的麻袋,那是小艳梅一个上午的战利品。她坐在茶袋上,靠着龙眼树,就着水,吃上一口平日难得的枫亭糕。风吹过,被茶叶割过又浸过汗水的小脸蛋,有些刺痛。不远处有鸟叫声,大人们仍在工作。阳光穿透过树的缝隙,照到她的小脸上,痒痒的,但是让人感到舒适。她睡着了,还做了梦。后来,她的那袋茶青因为受压发酵,无法被收购。但那个美丽场景却永远定格在了她的生命里。“我们老家种茶的人多,我二伯父还是种茶能手呢。小时候我是村里最调皮的孩子,上树掏鸟、下河捕鱼。不过,我最享受的却还是和大人们一起采茶。”黄艳梅回忆起她的儿时岁月,一脸甜蜜。直到今天,她都还能闻到六岁时的那股茶香。那个场景和她往后的人生一样,散发出人生百味。茶姑:“我的钱是拿来买茶的”“茶姑,有茶喝吗?”读书期间的许多个早晨,经过黄艳梅宿舍的女生们,都会习惯地朝她嚷一句。学音乐的女生,每天要五点起床练声。而黄艳梅起床的第一件事,是烧水、泡茶。不能烧水的年代,她就一大早去食堂打瓶开水回到宿舍,开启新的一天。作为仙游师范音乐班的学生,黄艳梅经常参加一些活动、演出,也会得到一些补贴,“对学生来说,是不菲的”。这些钱,她全都拿来买了茶。从茉莉花茶、西湖龙井到黄山毛峰、海南苦丁茶等,一路,她不断购入新茶,也品尝越来越多的茶。除了独享,她还常把心头所好拿来跟人分享。无论在仙游师范,或是在福建师范大学,黄艳梅的课余生活永远都围绕着一个“茶”字。买茶、喝茶、说茶。她有许多茶伴,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在一起以茶会友,谈天说地。她还经常去福建农林大学蹭课,去武夷山、安溪、云南各地访茶学茶。在茶的世界里,在那被不少人看似另类的人生里,黄艳梅看到了“生活无处不是茶”,知道了许多做事、做人的道理。茶仙:“我要美美地与茶相拥”许多同学都知道,一到茶叶发芽的季节,黄艳梅就常常会从课堂上消失。“专业课可以旷课,但是茶期不能错过。”黄艳梅说,在那时她最爱去全国各地跑茶山。有一段时间,黄艳梅迷失在了海南,尽管那时她还没毕业。为了她喜爱的茶,她索性去了海南三亚国宾馆上班。在那里,她的工作是泡茶、接待;在那里,她常常被人当“茶仙子”一样对待,备受称赞。她自己也美美地活在茶的世界里,工作、生活、学习,似乎都合成了一体。“喝茶,就是打开所有的感官,与它相遇、相拥”。“一杯茶里,有日月,有山水,有男女——前两者好理解,之所以说有男女,是因为以前大多是女的采茶,男的制茶。”黄艳梅始终觉得在茶的世界里,有诸多美好、禅意。既然爱茶,那就由着自己吧!黄艳梅网名“不二”,她觉得“人生有得有失,有失有得,爱茶,那就专一地爱它吧!”“一杯茶来到你的嘴里,要经过千锤百炼,再重新被水唤醒,最后滋养了你。”对于黄艳梅来说,茶禅一味,是她这辈子的追求。茶痴:“办学也是另一种传承”在黄艳梅的人生设想里,她原本没想过回到家乡莆田。直到遇见一位有心人,盛邀这位“海南才女”回乡做茶。****年,她在仙游城区开了一家茶馆,名为“聚友堂”,装修用的家具材料全是仙游红木。专业好客的茶主人,独特的创意茶空间,让这家茶馆风靡一时。可是,这位“茶仙子”不专注经营,反而喜欢“千金散尽”来助人为乐。那段时间,黄艳梅跟一波年轻人创办了“海绵团”,这个爱心组织直到现在依然是仙游的品牌爱心机构。坐镇“聚友堂”,长时间的陪客熬夜、助力公益,黄艳梅累出了病,在朋友的建议下,她重返海南住院休养。病好后,难抵云游四方的诱惑,她重出江湖,继续各地寻茶问茶做茶。****年,受疫情影响,黄艳梅放下上海的团队,只身一人回到莆田老家。她在市区东圳路延寿溪畔荔枝林带开办了“丹心茗愿”大众茶馆和福茶文化研究院,潜心研究龟洋茶。华亭龟山,俗称“龟洋山”,曾有史料记载:“龟洋山”“产茶为莆之最”。龟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年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艳梅喜欢研读陆羽《茶经》、品诵蔡襄《茶录》。十多年来,她走访全国各地茶师傅,探寻龟山茶文化和传统制作技艺,终于研制出独具龟山妙韵的“龟洋灵芽”和“龟山莲心”。“一路向着光走!那是你的路。”奶奶的这句话,一直影响着她。“现今办学,是我的一道曙光,也是茶文化的另一种传播、传承方式”。 全媒体记者 蔡晨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