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尾汕尾新港区白沙湖作业区公用码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前公示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有关规定,我局拟审批《汕尾新港区白沙湖作业区公用码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为体现公开、公正的原则,强化公众参与,现予公示*个工作日(****年*月**日至****年*月**日),如有意见,请在公示期内来信或来电向我局反映。联系地址:汕尾市城区金湖路汕尾市生态环境局,邮编:****** 联系电话:****-*******  传真:****-*******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提出听证申请。项目名称汕尾新港区白沙湖作业区公用码头建设项目建设******建设地点碣石湾西部、汕尾红海湾遮浪街道以北、施公寮半岛以西的白沙湖内环评机构广东华南环******项目概况汕尾新港区白沙湖作业区公用码头建设工程位于碣石湾的西部、汕尾红海湾遮浪街道以北、施公寮半岛以西的白沙湖内,利用汕尾红海湾电厂一期工程西侧岸线和土地,本项目地理坐标为东经***.******°,北纬**.******°,陆域用地面积**.**万平方米,水域面积**.**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额******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万元。本项目拟建设*个*万吨级通用泊位(码头结构按**万吨级预留),使用码头岸线***m。预测本项目吞吐量为***万吨,其中粮食**万吨、钢铁**万吨、化肥**万吨、集装箱**万TEU(约***万吨)、机械设备电器等其他件杂货**万吨。年通过能力为***万吨,其中集装箱**.*万TEU,散粮***万吨,钢材和其他机械设备***万吨,化肥***万吨。项目陆域员工人数约为***人,船员约**人,港区为员工提供住宿及一日三餐,码头工作时长***天,堆场工作时长***天,均为三班制,每班*小时。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一、主要环境影响(一)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影响根据《报告书》预测,疏浚工程实施后,水流流态变化主要集中在疏浚范围内,其它海域水流流态变化相对较小,说明疏浚工程实施后对周边水流环境影响很小,亦不会对主航道产生大的影响。(二)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根据《报告书》预测,基于水动力结果计算了工程实施前后港池年冲淤变化,由计算结果可知,方案实施后,由于港池内水深增加,港池疏浚、炸礁及码头施工实施后航道内基本处于回淤状态,由于工程区无河流携带泥沙入海,从口门处进入工程区的外海泥沙含量很低,因此,工程实施后不会产生剧烈的冲淤变化。冲淤变化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航道内,口门处由于口门的拓宽会产生冲刷,冲刷厚度在*.**m以内,港池疏浚、炸礁及码头施工实施后港池及航道内最大回淤厚度在*.**m以内。(三)海水水质影响根据《报告书》预测,工况*“根据项目施工进度安排港池疏浚、炸礁及码头施工作业按时推进”产生的悬浮泥沙影响范围最大,将给周边水域带来一定的污染。从整体分布趋势看,由于进港航道内水深条件较差,涨落急时水动力环境较强,疏浚产生的悬沙扩散面积相对较大。其中,大于***mg/L高浓度区其包络线面积为*.**km*,而**mg/L浓度区主要随落潮往航道周围扩散,覆盖范围为*.**km*。由于施工面积不大,影响范围有限,所产生的影响是暂时和局部的,加之悬浮泥沙具有一定的沉降性能,随着施工作业的结束,悬浮泥沙将慢慢沉降,工程海区的水质会逐渐恢复原有的水平。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废水均能得到有效的收集处理,均不排放项目入海,因此,项目运营期对周边海水水质影响不大。本项目预计维护性疏浚频率为*年/次。由于维护性港池疏浚区域与施工期的港池疏浚区域是一致的,但在营运期港池疏浚区域水深比施工期要大许多,营运期港池疏浚区的水流流速略有小一些,可知,营运期其维护性港池疏浚影响范围也要比施工期小一些,不会对周边海域水质产生大的不良影响。(四)海洋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影响根据《报告书》分析,项目建设的生态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施工期生态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主要限定在港池疏浚形成的范围(不含现状陆域)之内。港池疏浚、炸礁和码头施工将直接破坏潮间带生物、底栖生物生境,掩埋底栖生物栖息地;间接影响则是由于疏浚等致使施工的局部水域悬浮物增加,施工过程带来油污和重金属对区域海洋生物造成毒害,以及施工行动的干扰等等。经计算,本工程造成的生态损失总赔偿额为***.**万元。本项目施工时虽会带来一定的海洋生物资源损失,项目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项目施工期造成的生物损失进行补偿,将其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降至最低。(五)大气环境影响根据《报告书》分析,施工期废气污染源主要为燃油尾气和扬尘,主要污染物为CO、NO*、SO*、烃类、颗粒物等,由于施工期大气污染物排放都是暂时的,只要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施工活动不会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明显影响。施工扬尘造成的污染仅是短期的、局部的、施工结束后将会消失。项目运营期废气污染源主要为散粮及散装化肥粉尘、运输车辆尾气、作业机械尾气、船舶停港期间燃油废气、食堂油烟、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恶臭气体;运输车辆、作业机械尾气、船舶停港期间燃油废气对港区大气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食堂油烟废气的排放浓度低于《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规定的排放限值*.*mg/m*。本项目散粮及散装化肥粉尘、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恶臭气体的主要污染物为TSP、硫化氢、氨。由预测结果可知,本项目污染物正常排放情况下,污染物最大地面空气质量占标率Pmax为*.**%,颗粒物最大地面空气质量浓度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及****年修改单中的二级标准限值要求,硫化氢、氨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附录D中表D.*其他污染物空气质量浓度参考限值要求。(六)声环境影响根据《报告书》分析,施工期噪声主要来自疏浚、钢筋混凝土浇筑和建筑工程等,对声环境影响较大的施工机械主要有混凝土搅拌机、打桩机及挖泥船等。一般而言,施工机械在露天的环境中进行施工,通常情况下无法进行有效的密闭隔声处理,因此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噪声会对其周围的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在施工场地边界噪声级将不能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标准要求。由预测结果可知,桩机打桩运行时的噪声影响最大,其瞬时噪声在 *** 米范围内超过 **dB(A),而其他的施工机械也基本需要***米的衰减距离才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类标准要求。项目运营期间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港内装卸机械设备噪声、港区内车辆和船舶鸣号产生的交通噪声等。通过选用低噪声设备,加强设备润滑维修,对设备运行噪声采取相应的隔声、减振等防护措施后,厂界噪声贡献值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中*类标准值类标准(昼间≤**dB(A),夜间≤**dB(A))。(七)固体废物影响根据《报告书》分析,施工期的固体污染物为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建设垃圾、疏浚泥沙和施工泥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理;施工方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回收,能回收利用的要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运至政府部门指定的位置处置。本项目清挖出来的礁石通过泥驳运至岸边,然后用挖机上岸倾倒到空箱堆场,后续作为建筑材料用于码头的建设;其余的疏浚土处理考虑采用外抛的方式。施工泥浆通过水泵抽入码头后方的三级沉淀池中,尾水由市政污水运输车运输到就近的污水处理厂处理,泥浆硬化后挖出并运至指定的弃土场。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有陆域生活垃圾、船舶生活垃圾、含油污水处理系统污泥和废含油手套及抹布、废矿物油。陆域生活垃圾交由当地环卫部门处理,船舶生活垃圾委托具有资质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处理,含油污水处理系统污泥和废含油手套及抹布、废矿物油属于危险废物,暂存于危险废物暂存间,定期交有资质单位处理处置。(八)环境风险项目不可避免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风险,但通过采取溢油事故防范措施、爆破风险事故防范措施以及落实安全管理对策,落实应急设备的配套,可有效防止事故发生及减轻其危害,本项目的风险影响处于可接受范围内。二、环境保护措施(一)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根据《报告书》,施工期大气治理措施:陆域施工现场场地应当经行硬化处理,减少施工现场道路运输车辆颠簸撒漏物料。汽车运输应加盖蓬布,严格控制行车车速。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安排在临时仓库内存放或严密遮盖,运输时防止洒漏、飞扬,卸运尽量在仓库内进行。运输土石方和散料建材的车辆装备有车厢上盖,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洒落、起尘。定期清扫施工场地的洒落物,在干燥天气时辅以洒水抑尘等措施,对主要运输道路进行硬化处理,减轻二次扬尘污染。场地的厚度和强度应满足施工和行车需要。施工中尽量使用商品混凝土,或在搅拌装置上安装喷淋装置,减少搅拌扬尘。凡进行沥青防水作业,沥青熔融时应使用密闭和带有沥青烟处理的设备。避免大风条件下的施工,控制沙石、水泥和物料的装卸落差。合理规划布置施工区建筑物,施工临时工棚应布置在上风向,砂石场、沥青、水泥和沙石料拌和站布置在下风向。施工垃圾应及时清运,以减少扬尘。施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疏浚作业前做好施工放样工作;精确定位,减少超挖土方量为避免超挖土方引起的多余的扰动而产生的悬浮物,确定需要开挖航道的位置,从而可以减少疏浚作业中不必要的超深、超宽的疏浚土方量;挖泥船进入施工区将航速降低,通过溢流筒、设置防污帘来控制溢流;在疏浚作业进行中,应做好施工设备的日常检修工作;控制挖泥船挖泥时吸泥管头部产生的悬浮泥沙不扩散,防止污染码头水域以外的海域;挖出的淤泥应当按照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运到指定位置妥善处置;防止泥浆渗漏,减少外溢;加强对施工用水的管理;关小环保阀,减少溢流出泥浆中土质颗粒在海域中悬浮的时间,以减少对海域的污染;提高安全意识,防止事故发生。挖泥船操作人员应提高安全观念与环保意识。在疏浚物装载时,应通知主管部门予以核实。还应通知驶出港或就近的港务监督部门核实。疏浚施工单位,应当按许可证注明的期限和条件,到批准的抛泥区倾倒,填写倾倒情况记录表,并报送主管部门。倾倒船舶应有明显标志和信号,并在航行日志上详细记录倾倒时间、地点、倾倒方式及倾倒量等情况;挖泥船到位倾倒为减少疏浚物抛泥对抛泥区及其附近海域环境的影响,挖泥船在定位系统确切后才开始倾倒作业。参加施工的挖泥船安装“海洋倾废航行自动记录仪”,严格控制不到位倾倒;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注意保护环境敏感目标,避开鱼类繁殖高峰季节;爆破施工之前,采用水下设防污帘措施控制悬浮物影响范围,施工结束后再拆除防污帘,将施工对固体悬浮物的影响局限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施工期噪声治理措施:施工期间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避免高噪声施工机械夜间施工,减小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本项目原则上不进行夜间施工作业,如确实需要夜间施工的话,应向有关政府部门提出夜间施工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施工。同时严禁高噪声、高振动设备在休息时间作业;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制订施工计划,避免在同一地点安排大量动力机械设备,以免局部声级过高;对施工场界进行围蔽处理,围蔽高度不低于*m,降低噪声的向外传递。降低人为噪声,按规定操作机械设备,支护、拆卸、吊装过程中,遵守作业规定,减少碰撞噪音;加强运输车辆的管理,按规定组织车辆运输,合理规定运输通道。经过居民区时,车辆应限速行驶,减少鸣笛;合理安排好施工时间和施工平面布置,高噪声作业区远离声环境敏感点,在施工边界设临时隔声屏,以减少噪声的影响;施工单位应选用低噪音机械设备货带隔声、消声设备。固体废物治理措施:生活垃圾和零星建筑垃圾实行袋装化,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船舶垃圾做好日常的收集、分类与储存工作,靠岸后交由陆域处理;建筑垃圾中可利用的物料较多,施工单位应分类收集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部分集中收集后交环卫部门转运至市政垃圾处理场处置,严禁随意抛弃;建设单位应负责对施工期固体废物收集处置工作进行监督,与施工单位签订环保责任书,由各施工单位负责施工期固体废物的处理。各施工单位要加强施工管理,配置一定数量的垃圾箱,定点堆放并及时转运至市政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二)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根据《报告书》,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有:运营期大气治理措施:本项目装船机落料头选用有防尘、防泄漏装置的产品,尽量封闭装车作业现场,设置雾化加湿系统喷洒除尘等;同时在道路等易产生粉尘区域设置喷水洒水等降尘措施。港区行驶的车辆应限制车速,疏导好场内交通,减少机械、车辆的怠速行驶时间,同时应选用无铅化、环保型的燃料,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选购排放污染物少的环保型高效装卸机械和运输车辆。加强机械、车辆的保养、维修,使其保持正常运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运营期废水治理措施:项目生活废水、含油废水、生产废水经自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中城市绿化及道路喷洒的标准后回用于港区的绿化、道路喷洒、码头冲洗和场地洒水抑尘。本项目船舶污水排放执行《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GB****-****),船舶生活污水经收集后汇入港区生活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经处理达标后回用;船舶舱底油污水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接收处理。运营期噪声治理措施:加强机械和设备的保养维修、保持正常运行、正常运转,降低噪声。辅建区空地加强绿化工作,既可以降低噪声,又起到美化工作环境的作用。港界处采取种植高大乔木等绿化措施进行降噪,并加强营运期间的跟踪监测,确保港界处噪声达标。运营期固体废物治理措施:在港区范围内配置一定数量的垃圾桶,对生产垃圾中的有用部分加以回收,无用部分与港区生活垃圾一齐存放,由环卫部门的垃圾车送往市政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到港船舶产生的船舶垃圾严禁在港区附近水域排放,对于来自疫情港口和国外航线船舶产生的垃圾需申请卫生检疫部门进行处理,发现病情等疫情时,必须先在船上由卫生检疫部门进行杀毒、消毒处理,然后用密封袋或桶盛装进行接收。非疫情港口的船舶垃圾则由海事主管部门指定的有资质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进行接收处理。检修废物主要包括维修产生的设备废零配件、废轮胎等一般废物以及废机油、废棉纱、油污水处理场产生的污泥等危险废物,危险废物委托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回收处理单位进行处理。加强船舶垃圾的监管。(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根据《报告书》,施工期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①疏浚悬浮物影响减缓对策施工单位应严格落实报告中提出的各项疏浚悬浮物影响减缓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疏浚作业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从而减少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疏浚作业应避开鱼卵、仔鱼的高峰期。②控制水下爆破生态影响的对策大雾天和雷雨天立即停止爆破作业,风力大于*级不得进行水下钻孔爆破作业;爆破采用小药量、多爆点、延时爆破方式,严格控制每炮的用药量和一次总用药量,保持爆破施工达到松动爆破的目的,控制悬沙的发生量;爆破施工应避开鱼卵、仔鱼的高峰期,减缓爆破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水下爆破应严格采用微差延时爆破方式,严格控制一次爆破的总药量和最大一段药量;尽可能减少单次最大爆破药量以及爆破次数,并尽量分层、分片实施;若有必要,应考虑采取使用爆速较低的炸药或设置气泡帷幕等办法,以减小水下冲击波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尽可能增加两次爆破之间的时间间隔;严格按照《爆破安全规程》(GB******-****)和《水运工程爆破技术规范》(JTS***-****)的有关规定进行爆破作业,确保海面船只、人员的安全。在实施爆破时,必须实行水域警戒,严禁在水下冲击波安全距离范围内有非爆破作业的船只和人员在水面或水下活动,并应事先发布通知;减缓水下爆破对游泳动物影响的对策措施:严禁随意爆破,加强对施工水域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动物的观察,若发现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动物出现的,要及时进行驱赶,应使用对其伤害低的驱赶方法,如:声纳驱赶法。对于普通鱼群,应先用小当量爆破驱赶鱼群,留出足够的时间让鱼群游离,随后进行大规模的工程爆破,从而减少后续爆破对渔业资源的影响。③污水固废排放影响防治对策加强施工污水、废渣的监管力度,防止施工污水和垃圾直接排海。④污染事故应急对策污染事故一旦发生将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必须按照区域风险防范体系的要求,做好污染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工作。⑤落实海洋生态补偿措施(*)生态环境补偿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水生生态资源养护保护行动纲要的通知》精神,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制定项目对生态资源损失的生态补偿方案,采取增殖放流、岸线占补平衡等修复措施,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本项目按照“损失多少,补偿多少”的生态补偿原则,对工程造成的生态资源损失予以补偿。(*)生态资源等量补偿为了缓解和减轻工程对所在海洋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建设单位应根据农业部《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的有关规定,对项目附近水域的生物资源恢复作出经济补偿。根据分析计算,本项目生态补偿总费用约为***.**万元。运营期应落实海洋生态补偿措施,有关具体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渔业资源补偿方案,建议在项目核准后,由建设单位与有关主管部门协商,明确补偿计划、具体实施单位等,并依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资源环境损失赔偿款收缴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生物资源损害补偿费用统一交由行政主管部门收取。(*)增殖放流方案根据渔业部门以往运作经验,在海域连续三年进行海洋生物资源的人工放流,基本可以补充项目施工等造成的渔业资源损失。增殖放流主要考虑放流的品种和数量、放流前后的管理,从而实施增殖放流的计划。(*)岸线占补平衡对于项目引桥建设实际占用的大陆人工岸线,应按照经依法批准的生态修复方案、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及实施计划开展实施海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在坚持尊重自然、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原则上,根据本项目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及变化规律,建议本项目建设单位与相关主管部门签订承诺书,承诺在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和指导下,统一开展岸线占补修复行动。运营期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①工程水陆分界处为已建南围堰,南围堰设计顶高程为 *.**m,现高程*.*m左右。为维持红海湾电厂已建护岸和临时围堰现状,堆场区退后围堰轴线 **m 使用。不涉及围堰改造,无新建护岸;②生态绿地建设本工程根据港口环境功能特点,选择适宜当地气候生长的品种,在辅助生产生活区进行绿化设计,候工楼等主要建筑物旁均应布置优美的绿化设计,种植树木、花卉、草等,既能起到吸尘消声的作用,又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评估认为,《报告书》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基本可行。关联稿件:相关附件: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