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审计思维“五要点” 促专项资金审计提质增效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涉及农牧林水、乡村振兴等重大工程项目和教育、医保、社保、就业等民生领域,具有政策性、专业性强,种类齐全、部门繁多、资金量大等特点。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专项资金审计,乌中旗审计局聚焦以下“五个要点”:一是摸清背景定重点。通过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机构性质、业务职责,分析事权与财权,收集并集中学习上级政策文件、项目立项、批复、资金下达、验收等文件资料,捋清资金来龙去脉、初步确定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制定符合实际的审计实施方案。二是紧扣政策找支点。国家政策是审计的支撑点,专项资金审计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确保与国家政策有机统一,站在国家政策高度,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明确审计的重要意义和职责。其次要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及中央、地方和主管部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政策,深入研究、细心领会政策出台背景和实施意图,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及部门实际开展情况,审深审透。三是开拓视野攻难点。打破以往审计仅查看账本的审计局限,深入现场及时与被审计单位重点部门、一线工作人员沟通,吃透部门业务流程和专业知识,改正“眼高手低”的陋习、祛除“本本主义”的思维,力争“查什么会什么”、“审什么懂什么”,通过拓宽视野和业务知识,让线索和问题“浮出水面”,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一眼识别蒙混过关、弄虚作假的违规行为。四是善用数据查疑点。鉴于审计业务数据量大、调取难等问题,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手段,以国家政策法规为依据,对财务数据、业务数据、部门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查找疑点,对违规享受国家政策的人员身份进行“准入式”分析和研究,从而归类汇总出不符合条件人员信息数据并进一步核实取证。五是深入现场核要点。利用内查外调的审计方法,审查项目预算安排、财务资料、业务资料等真实性、完整性,有无重大漏洞、制度缺陷。深入项目实施现场,调查询问内部人员、被审计单位经常性业务往来人员,核实其项目的真实性和效益性。跟踪资金运行轨迹,特别是政策倾斜强、金额大、涉及人员多、时效性强等容易滋生问题的项目,将疑点较多、问题漏洞大、公众反映强烈的资金追查到底,并进一步延伸部门、企业和单位,寻找堵点、找到突破口,多方印证、不留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