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保护区建立绿色发展模式为生态产品社会价值实现提供良好示范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近年来,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建立湿地资源动态监测长效机制,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生态产品保值增值;通过与社会公益基金、组织合作,开展科普宣教及自然教育,促进生态产品的文化服务功能价值实现;创新探索“自然教育+社区共建”模式,扶持社区科普产业,致力于打造淇澳岛“科普海岛”品牌,以推动淇澳社区社会经济发展,建立起“保护区、社会、当地村民”多方共建共享的绿色发展模式,为生态产品社会价值实现提供了良好示范。****年*月**日,“淇澳担杆保护区科普海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入选广东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二批)。 主要做法 积极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夯实生态基础 一是以修复奠定基础。保护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廊道的中心地带,****年,淇澳岛原生红树林仅存**公顷,历经**年的生态修复,红树林由**公顷增至近***公顷,为粤港澳大湾区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二是以修复巩固成果。按照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 年)》以及《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任务要求,保护区积极开展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下进一步对保护区及周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巩固。图片附件 寻求社会公益力量支持,发挥科普功能 为发挥保护区对公众的自然教育功能,改善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保护区管理处积极寻求社会公益力量的支持。一是寻求公益基金资助,改善基础设施,提升访客体验。****年,保护区管理处与华发公益基金会签订了《自然保护公益合作框架协议》。****年至****年间,华发公益基金会在导视系统建设方面分期投入共约**万元,资助建立了地图导视牌、方向牌、宣传折页等导视系统,让保护区形象焕然一新。二是与当地公益组织合作,共推自然保护公益性服务工作。保护区与珠海市地理与自然教育学会、珠海市观鸟协会、珠海市环保与生态协会等签订了《自然保护公益合作框架 协议》。期间,与珠海市地理与自然教育学会合作编制出版了《淇澳红树林自然教育活动指导手册》,建立起保护区首批***人的自然教育志愿者队伍,开展了**多场自然教育活动,为****多名访客提供导赏讲解服务;与珠海市观鸟协会合作编制出版了《淇澳岛鸟类图鉴》,推进了*次鸟类调查比赛,合作开展观鸟公益课程等宣传活动,推动保护区建立常规观鸟课程;与珠海市环保与生态协会共同推进了多场义务植树活动和宣教活动等。 摸清区科普资源现状,探索创建社区共建模式 一是学习先进科普产业运营经验,探索社区共建模式。近年,保护区因荣获“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广东省优秀自然教育基地”等称号,每年吸引访客**余万人,带动当地服务业发展。保护区组织社区**名干部及科普学堂代表前往丹霞山保护区学习科普小镇建设运营经验。二是摸清科普发展潜力,探索设立“科普海岛”品牌。创新探 索“自然教育+社区共建”模式,组织开展社区共建调研,掌握、挖掘当地社区科普和自然教育资源及潜力,了解岛上民宿、交通、餐 馆等研学资源分布情况,形成《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建调研项目调研报告》,为保护区创建“科普海岛”品牌奠定基础。三是带动当地社区科普产业的发展,将当地社区与村民作为保护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初步培育形成了研学产业体系。扶持社区科普产业,提升社区经济水平 一是推动创建特色科普学堂,实现“生态共建、效益共享”。通过在淇澳岛调 研筛选出具有科普潜力和本土特色的店铺,培训店主成为科普导 师,帮助店铺设计科普课程,制作宣传物料等,打造了“植物扎染”“茶文化”“柑普茶制作”“茶果制作”“自然体验”“光影魅力”“农事劳作”“红树培育”等主题的*家社区科普学堂,并已开展公益课程服务**余场。二是设立科普课程体系,带动科普产业发展。通过与保护区自然学校形成联动丰富保护区的科普课程体系,提升社区居民的能力素养,为社区传统经济产业注入科普元素,以期带动淇澳岛社区科普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研学产业体系。图片附件 主要成效 大力推进生态修复项目,生态环境优势逐步凸显 淇澳岛是珠海市大面积幸存天然红树林的唯一区域,目前也是国内人工恢复面积最大、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红树林之一。通过大力推进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等项目,完成了滩涂底泥治污及修复、重点海岸滩涂修复、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与智能化监测体系、生物多样性栖息地修复等多项工作,为打造粤港澳候鸟水鸟廊道的重要节点,推动珠海乃至大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重自然教育及科普宣传,打造珠海生态名片 凭借出众的自然禀赋和生态保育的卓越成效,成功寻求公益资助、项目合作、公益活动等社会公益合作,极大地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访客的科普参观体验,并通过开展公众体验日、红树林自然课堂、观鸟课堂、标本制作课堂、志愿者培训、自然保护节日 专题宣传等上百场活动,惠及市民访客和学生群体近万人,塑造了社会各界学习生态知识的理想场所,打造了珠海市的生态名片。 为居民提供新发展道路,“科普海岛”品牌初见成效 保护区周边有淇澳社区和担杆社区,其中淇澳社区户籍人口约有****余人,受自然保护区生态管控的严格约束,村民的渔业生产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当地社区的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通过挖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为社区传统经济产业注入生态理念,创新探索“自然教育+社区共建”模式,探索培育出社区科普产业,吸引可观的访客人流量,带动当地服务行业的发展。实现了发挥生态优势就地就近致富,发展机制良性循环,居民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