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服务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泸州“解题”进行时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月**日,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召开,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服务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是对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的回应。新型工业化路上,是否可以在服务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同时,又让泸州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地理版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实现鱼与熊掌兼得?泸州这样答题:抓优势、强特色,抓创新、增动能,抓主体、建集群,坚持“五个优先”,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倍增、成长型支柱产业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育壮大“三大行动”。抓优势强特色不搞大而全重点工业产业从*调整为*,在本次全会分组讨论时,产业调整变化成为与会人员关注的话题和讨论的热点。*月**日,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召开,明确要求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循序渐进,走差异化特色发展之路,构建“大产业、细分工”格局。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对重点工业产业的调整,既体现了泸州服务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政治担当,又是泸州在坚持优势优先、特色发展的思路下,对自我定位的更稳重的认知。围绕全省新型工业化的部署,泸州将如何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实现产业提质倍增,更好服务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提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与加快发展成长型支柱产业“两轮驱动”。作为全省经济大市和工业重镇,经过多年的产业发展和积淀,特色优势产业已经成为泸州工业的“基本盘”,撑起了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年,白酒(食品轻纺)产业营业收入近****亿元,能源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近***亿元。市委全会要求,要统筹好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突出龙头带动、强化项目支撑,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形成****亿级白酒(食品轻纺)产业集群和****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产业和医药健康产业四大成长型支柱产业都有一定基础,也有发展后劲。另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是:产业链条“短”、新兴赛道“缺”等问题,不可回避。为此,市委全会结合泸州实际,提出航空航天、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进击新赛道。“压力很大。”履新不到半年的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游进表示,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老方式,在下一步竞争中还有抓不住机会的时候。他认为,在积极做强做大优势产业的同时,要结合泸州资源禀赋,抓住新兴产业风口提前布局,增强发展动能,才能在区域竞争中实现追赶。抓创新增动能“有根”产业链式发展如果仔细梳理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的产业,就会发现,不管是特色优势产业、成长型支柱产业,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是扎根泸州这片土地的“有根”产业。作为泸州传统优势产业,“两瓶酒”的第一车间都在田间地头。数年前,泸州老窖就开始数智化转型,深度融合智能科技,致力于打造酿造产业的“灯塔工厂”;******合******二生产区通过生产全流程数字化,比同规模产能陶瓷工厂生产效率提升约**%。与此同时,“两瓶酒”还善于将酒文化做成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古蔺郎酒特色小镇被评为四川省特色小镇,可以说,是一家酒企滋润了一座小镇。从“两瓶酒”的发展中,我们看到了创新为传统工业企业发展带来的无限可能。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明确,要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让产业乘“云”而上、借“数”转型。面对新使命,******泸州分公司总经理莫小燕说,中国电信将发挥好云网融合、安全高效、科技创新、网络人才等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助力白酒、能源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立足特色,走好三产融合之路的,不只有白酒。“我们将以‘酱油酿造’特色产业为主导,加快三产融合发展,构建集生态酿造、有机农业、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化酿造产业体系,打造全国最具特色的酱油之乡。”合江县先市镇党委书记瞿凯表示。支柱产业也同样在创新求变。四川******党支部书记孙霖表示,将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找寻新思路、研发新技术,注重人才引进培育,把“芯”产业做大做强,把企业打造成智能制造的引领者和代言者。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磁吸力”。今年*月,全省首家园区托育园在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建成运营,让园区职工带着孩子去上班,陪着娃娃放学回家成为常态,产业园区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市委书记杨林兴在多个场合表示,要合理优化园区乃至城市“三生空间”,配套优质教育、医疗、消费场景,尽量减少人口潮汐式流动。中心场镇、重要场镇要高标准做好医疗和教育公共服务配套。不仅要留住、用好人才,本土孵化更是关键。为此,泸州铿锵落子,建设中国西部工匠城,重点围绕智能制造、现代医药、乡村振兴、白酒(食品)、绿色建筑、能源化工等行业,规划建设一批工匠学院、工匠园区、工匠小镇、实训基地。如今,纳溪区东升街道因中国西部工匠城核心区处于其中,将借势“工匠”之名,提升产城融合的KPI。纳溪区东升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帆认为,建设中国西部工匠城将为东升街道带来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尤其在项目资金支持、城市能级提升、特色产业集聚、产教融合深化、消费空间拓展、工匠文化传承、科学技术创新、现有资源盘活八个方面抢占发展先机。“我们将积极引导职业教育‘办进园区、靠近企业’,将专业办在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上,支持举办与泸州产业发展密切关联、迫切需要的新型专业,引导设置更多与工业化发展相关专业。”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刘著表示,将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X证书试点工作,鼓励支持市内高等学校、中职学校与市内、省内园区、产业、企业举办订单班、冠名班,积极推动以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深度合作为主要特点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抓主体建集群心无旁骛谋发展企业是发展的主体。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专心致志谋发展,成为与会者的共识。事实上,今年以来,泸州召开了民营经济工作推进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座谈会,举办了*场市委统战部部长与民营企业家面对面活动,政企面对面频繁互动,助力民营经济发展。“要扭住企业这个主体,不是扭到它不放、扭到它去弄,而是扭到怎么支持、帮助、扶持它,让它做大做强。没有企业做大做强,我们的产业同样发展不起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季頫说,在专题调研中发现,过多涉企执法检查给企业造成了干扰。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宋庆说,民营经济发展比较艰难。他建议,全市监管部门要坚持在服务中加强监管、在监管中优化服务,推广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让企业能够缓口气再加把劲。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正式发布,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助推剂”。市上是否有更多的配套政策出台,也引发了与会者关注。泸州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程建议,泸州要在设立产业基金上下足功夫。虽然泸州产业基金发展起步晚,但只要用心做,就会为泸州本土企业发展、新引进企业起到积极作用。有与会者建议,可以多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在招商引资中推行“产业链+基金招商”方式,助力产业链不断“生长”。一条产业链的“生长”,还要善于抓住“链主”企业,在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上实现突破。以轻纺企业为例,恒力(泸州)产业园已建成投产纺织项目,填补了全省化纤长丝织造空白。作为泸州建市以来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泸州对恒力(泸州)产业园还有更高的期望。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延链发展纺织产业,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绿色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通过招引高能级“链主”企业,牵引带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泸州在这方面有经验,比如,合盛硅业落户泸州后,发展势头不错。在此带动下,合盛集团旗下的四川******也选择了落户泸州。市政协副主席张立新说:“泸州市在建立链长制后,在推进以企业为链主的延链、补链、强链上有了很好成效。而工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泸州有众多优质大专院校,可将其作为‘链主’,引进、培养更多人才,反哺泸州工业发展。”记者 刘明霞 许世智 李界 许亚琴 孙萍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