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社会气象观测格局正在形成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中国气象报调研组聚焦中国气象局党组关切的“鼓励和规范社会气象观测”话题,本报调研组历时近一个月,通过座谈交流、蹲点调研、材料分析等方式,对全国**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机构、企业、高校等集中开展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观测即共享、观测即服务”新业态和多方参与的全社会气象观测格局正在形成,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社会气象观测的重要性和广阔前景,但社会气象观测中的政策红线、法律支持、共享存储、数据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依然有待破解。社会气象观测,是指气象行业以外的公民个人、社会机构或企业等开展的气象观测活动,是综合气象观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聚焦社会气象观测,以中国气象局****年印发的《社会气象观测发展指导意见》为鲜明信号,更多企业、机构和个人涉足商业气象服务领域。*年来,中国气象局一系列以“鼓励观测、开放观测、共享观测”为导向的政策、文件、制度等相继“出炉”。根据分类,社会气象观测主体基本分为行业观测者、专业观测者、信息服务者、衍生观测者、观测爱好者、数据搜集者等六类,其应用价值分为高中低三类。近年来,伴随我国气象服务市场的开放,一些气象行业之外的企业、机构和个人纷纷涉足商业气象服务领域,在利用政府部门开放共享气象数据的基础上建设具有针对性的观测系统,以获取更多观测数据满足自身业务建设和发展需求,发射商业气象卫星、开发实时反馈天气现象的App、参与志愿气象观测等社会气象观测案例屡现。此次调研对象涉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以及气象行业内外的专业人士等,包括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河南省气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浙江省杭州市气象局、广东省深圳市气象局等单位,以及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地球系统社会观测及气象信创专业委员会、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组织、高校、企业。(调研组成员:王素琴、王亮、文科、李悦、史光浩)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