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泉镇:临时安置点,服务不临时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一日三餐有供应、**小时有热水、象棋扑克乒乓球等文娱设施齐全……通泉镇羊耳沟村防汛转移安置点,处处洋溢着家的温暖,淡化了其“临时”的本质。
“人情攀比、铺张浪费,这些陈规陋习是否存在你的生活中?如何纠正不良之风,焕发文明新气象?”*月**日上午,一场以“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为主题的宣传宣讲活动在安置点展开。在通泉镇农服中心工作人员、通泉镇理论宣讲队成员刘柏林的引导下,受转移安置群众围绕整治天价彩礼、杜绝人情攀比、反对铺张浪费展开热烈讨论。
“平时农忙,很少参加村上的集体活动。这几天在安置点,接连听了几场宣讲,感觉大有益处。”受转移安置群众李顺金介绍说。图片附件
(图为:安置点开展宣传宣讲志愿服务活动)
该安置点里,每天安排有志愿者与受转移安置群众同吃同住,分别负责卫生防护、信息统计、问题收集及反馈等工作,并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小时不间断提供帮助。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将理论宣讲、政策宣传、文娱活动等优质资源下沉,为安置点定制服务,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受转移安置群众不仅吃住有保障,还能享受精神文化层面的多重服务。
宣讲尚在进行,村委干部曹大军已从镇上采购物资归来。二十余斤猪肉、一麻袋土豆,姜葱蒜等佐料,村干部和志愿者们忙不迭一一抬进厨房,并挽起袖子生火做饭。宣讲讨论结束后,在座的群众也钻进厨房搭手帮忙,不一会儿,一顿丰盛可口的午餐就做好了。
“前几次转移安置,大家方便面都吃伤了,有的群众到了饭点就想回家做饭,劝都不好劝。”羊耳沟村支部书记冷方荣说。“这一次,我们在安置点建起了厨房,购置了炊具,大家轮流做饭,分别展示厨艺。既拴住了群众的胃,也留住了大家的心。”
图片附件
(图为:受转移安置群众吃上可口的饭菜)
“这里吃住方面都安排得很周到。担心我们在这里无聊想回家,工作人员还组织我们跳广场舞、做保健操。还给我们放电影,我们看的津津有味,感谢政府!”入住安置点的刘兴菊感慨道。
志愿者的深度参与,真诚热情的服务,让容纳了**户**名群众的安置点,在汛期携风裹雨之时,构筑起羊耳沟村一处安全温暖的港湾。
(拟稿:钟洪   审核:唐诗尧   签发:唐祖华   报送单位:通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