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农旅融合托举乡村振兴新画卷 ——新浜镇深度发掘本土特色资源,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新浜镇是松江乃至上海重要的生态板块,拥有都市城郊“水净、土净、气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新浜镇不断加大荷花种植规模,因“荷”而兴,并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逐渐形成一条富有新浜特色的农旅融合创新发展之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花为媒 广揽四方客
新浜镇荷花种植历史悠久,荷莲文化积淀深厚。早在元朝时期,就曾因遍植荷花而得名“芙蓉镇”。眼下正是荷花盛开的时节,不少市民游客乘兴而来,赏荷采莲,摄影爱好者也纷纷在此驻足拍照。
作为乡旅品牌中的一块“金字招牌”,新浜不断加大荷花品种培育力度,现已有观赏荷花****余种,睡莲**余种,松江荷花节也逐渐成为浦南乡村旅游中重要的节庆活动之一,****年被纳入上海旅游节菜单目录,升级为市级节庆活动。
荷花不仅是“家门口的风景”,新浜更将这份灵动唯美传递给了全国各地的友人。在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新浜培育的近百个品种的荷花、睡莲等被“安排”在上海、北京、河北、山东*个展馆以及个别企业园的展馆内“接待”游客,亭亭玉立的荷花更像是代言人,把新浜推介给了四方来客。
春有牡丹采果蔬,夏观荷花品荷宴,秋看稻浪庆丰收,冬赏梅花泡温泉。新浜依托深厚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肌理,以花为媒打造各类特色活动,与此同时,重点推动荷园度假区项目建设,打造以荷花文化为背景、荷花观光为特色的主题旅游区,加快建设特色花卉种苗培育与产业化基地,着力打造具有全市影响力的“海上花市”。以文塑旅 融合共发展
作为松江乡村旅游的重点区域,新浜充分发掘本土特色资源,着力构建“一轴四区”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形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旅游产品体系。
“当当当……”骑红马、执马鞭的头马者首先亮相,后面提大花篮的白娘娘、潘巧云、白牡丹等翩翩起舞,托钵的法海、提香篮的许仙也缓缓入场。素有“山歌马灯之乡”美誉的新浜把非遗保护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加以挖掘、传承、发展,“花篮马灯舞”“新浜山歌”两项市级非遗名录已成为上海公共文化非遗品牌符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新浜镇在加强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的同时,还增强其教育功能,研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围绕陈云领导松江地区农民暴动这一历史事件,新浜镇整合陈云与松江地区农民暴动史料馆、沪杭甬铁路(碉堡)遗址等,串珠成线形成一条富有新浜特色的红色现场教学旅游线路。
如今,借助长三角G**科创走廊共建共享平台,新浜镇携手浦南三镇与浙江杭州、嘉兴、金华、湖州,江苏苏州,安徽合肥、宣城、芜湖,签约成立九城市**镇G**科创走廊乡村旅游联盟,通过发布“玩转G**,畅游长三角”小程序、举办荷花论坛等活动,真正做到了夯实区域联动基础,实现九城市旅游资源共享和旅游资讯互推。村企联建 谱写致富经
市区的游客来游玩很难空手而归,总要带些地道的“农家味”,新浜村民自留地里种植的青菜、散养的鸡鸭都成了“紧俏货”。甚至有市民被村子里静谧安逸、鸟鸣林幽的环境所吸引,成了村子里的“新房客”。考虑到花开有时节,仅凭其观赏属性带动经济发展仍有局限,因此新浜围绕荷花研发出一系列荷花衍生品,推动农产品加工提档升级,激发农业产业经济活力,农民增产更增收。
在胡家埭村新建的乡村会客厅,集中展示着各种农副产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佩君指着一碟荷花酥介绍说,这些都是村民制作的,由村里牵头开展统一培训,合格后就可以上岗。借着“农家乐”“乡村游”的红火发展,村民们不用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便可增加*至*万元。
同时,新浜依托现代都市农业积极开发农业观光、采摘、亲子体验等项目,并结合“线上推广+线下体验”模式,发挥休闲农业的科普、教育、体验功能,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式营销,不断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打造优质旅游体验服务,充分彰显“一亩带十亩、一园带千户、一业带千万”的特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