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山西举行“绿色读书·读绿色书” 活动 生态文化人士畅谈生态文学责任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着眼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和中国作家协会《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大力支持下,山西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应急保障中心、山西省环境文化促进会、山西省散文学会在太原举办了“绿色读书·读绿色书”生态文学交流活动,山西生态文化人士就生态纪实作品《风在心间行走》开展阅读座谈,倾心热议生态文学。座谈会认为,生态文学要用文学的审美方式,描绘生态之美、和谐之美、人文之美,厚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情怀,引导全社会增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壮大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山西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应急保障中心党委副书记王新力,中国著名生态文学作家、山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山西环保形象大使哲夫,原山西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一级巡视员、山西环保形象大使郭忠烈,山西省歌舞剧院一级演员、山西环保形象大使刘文涛,中国环境报社驻山西记者站站长、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生态文学作家李景平,山西电视台驻环保记者站原站长、生态环保摄影家高家荣 ,原中国环境报社驻太原记者站站长张可兴,山西政协报社原总编助理、山西作家协会会员赵成建,山西经济日报社记者张剑雯等作家、评论家、艺术家、编辑记者、生态环保志愿者和生态环保工作者,围绕“全国生态日”主题,就山西生态文学创作和阅读畅谈了感受。山西省散文学会会长谭曙方从美国发来了书面致辞。山西“绿色读书·读绿色书”生态文学活动主持人 刘军:今天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年*月**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余村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年*月**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月**日确定为“全国生态日”,活动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特殊日子,我们邀请各界嘉宾参加“全国生态日”活动,并分享生态纪实作品《风在心间行走》,共同感悟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风在心间行走》是****年山西“绿色读书月”推荐的一本绿色书。“绿色读书月”活动经过申报正式成为山西省作家协会文学志愿服务示范性重点扶持项目,将绿色读书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风在心间行走》是一股绿色之风、环保之风、生态之风,以生态文学视角书写生态环保进程,是一部生态文学作品也是一部生态环保历史,见证了山西**年生态环境变迁,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和文化意义。它契合了“全国生态日”提倡的,让生态文明种子播入每一个人的心里。山西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应急保障中心党委副书记 王新力:《风在心间行走》这本书,我最核心的感觉就是,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山西生动形象的写照。它记录和反映了山西多年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个生动事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本书实际反映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说明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来指引生产、生活、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抱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态度来进行,必须是我们所说的绿色发展。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关系就和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就实现了。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就在这里。以文学书写、以实际行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部作品的力量和贡献不可低估。山西省散文学会会长、著名诗人、著名散文家 谭曙方: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我们举办生态纪实散文新著《风在心间行走》阅读交流座谈会,凸显了一种特别的现实意义。景平是一位热心于生态文学组织活动和生态文学创作实践的作家,他以一种近乎宗教信仰般的虔诚敬畏的心态和行动投入到这一事业之中,并为之坚守初心。他始终保持旺盛能量的创作动力来自哪里?我想是他对我们的国土山河爱得深沉。正如他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所说,我之与生态文学、与环境保护,绝对是一生的缘。《风在心间行走》时间跨度**余年,记录了作者自己以及诸多作家眼里心中的生态环境历史,也记录了以山西**余年生态文明的变化与提升。这部作品是生态文学的“双重见证”。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的“双重见证”意义将会日益凸显。作者对生态环境的文学书写是有带头传播效应的,但愿这次座谈会是一个新的开头,希望持续关注优秀生态文学作品,繁荣山西生态文学创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著名生态文学作家、山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哲夫:今天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这个日子讨论《风在心间行走》这本书,有一个很特殊的意义。这本书非常具有历史感,让我们顿时从眼前回到**年代甚至**年代。那个时候,我们的环境保护轰轰烈烈地进行,这本书里,缩影式地呈现了这个进程。我跟作者认识的时候,他在山西环境报社当社长。他书里就写到,从最早介入环境保护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只要写东西就要涉及到生态环境问题。这似乎成了一种职业病了,而且这种病很顽强,我作为一个生态文学写作者,完全感同身受。读这本书,使你明智地追根溯源,让你知道你是谁,你从哪里来的,你还要到哪里去。这本书可以告诉你的,一个是你从哪里来,一个是你现在怎么样,一个是你未来向何处去。他在寻找一种未来,给我们如何发展,他把一切东西汇集在一起,就我们提供一种思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未来走向如何,我们从这书里,可以看出一个端倪来。原山西省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一级巡视员 郭忠烈:在国家第一个“全国生态日”举行这个绿色阅读座谈会,实际上也是举行一个生态文学交流会。我一看这个书名《风在心间行走》,就想起了风。这个风当然是绿色之风、环保之风、生态之风。这个风给我带来很多想象、很多回忆、很多感受。我想起****年我们发起的“三晋环保行”,我一下就找到了那个时候的感觉,回到我们记者团,回到曾经的场景,年年奔走在山西的大河南北,足迹踏遍了山西的山山水水。这个作品说明,一部文艺作品能把人们心底的东西唤醒,我觉得莫过于生态文学。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问题,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人类的根本问题。就像作者所说的,是全人类的问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就是要把这个主题,通过生态文学的渗透和潜化作用,变成我们的需要付出的共同行动,变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行动。《风在心间行走》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发,就在这里。原中国环境报驻太原记者站站长、著名记者 张可兴:翻开《风在心间行走》,**世纪末的文字,**世纪初的文章,都曾发表在山西环境报上。当记者的都知道,新闻作品是个易碎品,但是作者硬是把新闻作品做成了耐用品。**年后,我们再看这些作品,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仍然有价值。这**年,作者在写生态环境保护的作品过程中,把自己写成了一个专家。这本作品时间跨度**年,从这段历史中,可以看出山西**年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变化,而且很多东西是从理论上来说明问题的。我们的作品,真正能做到深入到专家这个层次写的人并不多。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写作者都是精通业务的专家,但是起码应该是对业务熟悉的行家。我之所以说这些,就因为我们现在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转变以后,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人能不能适应这个新的形势,能不能真正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家,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专家型人才,意味着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能不能承担起更为艰巨的责任和使命。山西电视台驻环保记者站原站长、生态摄影家 高家荣:在第一个“全国生态日”参加生态文学阅读交流活动,就像过去参加“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活动,能够看到山西乃至中国的生态环境变化。这个日子读《风在心间行走》,更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演变。这部书所写生态环境保护曲折历史,就好像是一部生态交响曲,艰难、忧伤、激越、化蝶,最后演绎上升到一种审美。我感受特别深。生态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一种大艺术美的表达,展现真实的历史、奋斗的现实和希望的前景,让人看到历史的生态环境、现实的生态环境和未来的生态环境。我们过去合作创作《基地之忧》的过程,我印象特别深刻。当年山西的生态环境危机已经到了历史的极限,天上下的烟雨尘,河里流的污染水,而创作这个电视作品,我俩现场奔跑拍摄素材,饱尝了山西的生态之难、环境之苦,后伴随生态环境改观,一切都成为了历史。如果把文学作品改编成音乐作品影视作品,我想可以是触目惊心撼人心魄的。山西歌舞剧院一级演员、山西环保形象大使 刘文涛:最初认识作者的时候,他给我写了一个歌曲《托起一轮绿色的太阳》,是在“山西环保形象大使”的颁奖晚会上,我唱了这首歌曲。那个时候,我到作者办公室,就看到书堆得满满的,他腰疼,站着不停地写,有一种忘我的精神。这本书我是连夜看的,印象最深的作品是《绿不只是风景》。这个作品写一家山西焦化企业。我去过那儿演出,企业投资**多个亿,彻底改变了山西焦化工业的形象。所以我觉得,绿不只是绿色、不只是风景,也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是一个人的理念和思想,一群人的理念思想,一个企业的理念和思想。这个概括得特别好。这家焦化企业后来被评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这个企业的名字叫******。我真的在这个时候才看到山西焦化变得这么美好。企业信奉,工人的幸福就是企业的幸福,企业理念,是环保比盈利更重要。我觉得,这是一本生态文学的书,更是一本读懂山西的书。山西政协报社原总编助理、山西作家协会会员 赵成建:生态文学采风作品《风在心间行走》,是作者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学创作的一个集中展示。我与作者一起采过风,也采访过。生态文学采风和采访是非常辛苦的,不是臭气熏天的排污渠道或污水处理厂,就是高温炙烤的炼钢厂或焦化厂,不管去哪里,作者都走在最前面,他绝不走马观花,而是非常用心和认真地详细了解情况。他既是组织者,又是写作者,白天就比别人操很多心,晚上还要将白天的事捋一捋,谁说过什么话,谁提过什么问题,他都要记录下来。从他的文章中不难看出这些。别人采风回来写一篇顶多两篇几千字的文章就完事了,而他一写就是几万字。《流淌进一条河的文学行走》就是他在我们沿汾河采风回来写成的作品,这篇作品后来获得了赵树理文学奖。山西**%的地方作者都去过,他对当地的生态、环保、人文、地理、气候、河流、山川,都了解得清清楚楚。看他的作品,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是平时就练就硬功夫的。山西经济日报记者 张剑雯:《风在心间行走》我觉得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初心。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生态环境艰难曲折历程以后,不忘初心。我以前多年参加“三晋环保行”活动,现在想起来,那是自己的青春岁月,激情岁月,想起来就干劲十足,会激发一种激情。今天首个“全国生态日”,老师们谈起来的也都对生态环境变化充满激情,都在共同关注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看到这本书,就想起来作者的零零总总,给我印象最深就是每次到他办公室,看到他都站在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他可能是腰疼或者是颈椎不好,就站在那儿,不停地敲击,不停地打字。我觉得这更多的是一种初心、一种热爱。说实话,我挺感动的,挺佩服的。而这种初心、这种热爱,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因为初心,因为热爱,因为责任,因为使命,所以有了坚韧,所以有了坚持,所以有了这本《风在心间行走》。我在这里看到了作者的足迹心迹。山西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志愿服务者组织负责人 尹玉英:听了大家对《风在心间行走》的分享,对我是一次很大的震动甚至冲击。从文学角度切入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是一个新的领域。我选了这本书中自己最感兴趣的篇章进行阅读,书在后面的答记者问中提到,环境宣传应走向环境文化的深处,环境宣传环境教育要通过理念的转变和观念的更新,去影响人的意识和行动。我非常有同感非常有共识。作为生态环境志愿者,对于生态文化、生态文学和环境志愿服务的结合,我们其实之前考虑得很少,以后,我们会从原先的固化思维跳出来,把生态文学和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结合起来,把生态文化和生态文学与公众教育和科普作为一个重点来尝试,在整个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过程体现生态环境文化对人的影响。我们不能一提到生态环保的志愿服务,就想到捡垃圾,我们需要从这个思维里面去跳出来,把更多的元素和形式融入到生态环保志愿服务中,以达到更好的文化宣传效果。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生态文学作家 李景平:非常感谢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的支持,感谢山西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应急保障中心、山西省环境文化促进会、山西省散文学会联合主办,在中国第一个“全国生态日”,我们才有了这个“绿色读书”的生态文学活动。也正是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和山西省作家协会的重视和支持,也才有了我们多年持续开展的生态文学创作采风活动,也才有了这册《风在心间心走——一个和一群作家的生态文学足迹》。可以说,这本书,我力求在生态环境的变化轨迹里,在生态作家的行走足迹里,在自己的生态书写的心迹历程里,看到我们美丽中国的成长。我以为,美丽中国是在生态环境的成长里成长的,是在人民国家的成长里成长的,是在绿色发展的成长里成长的。之前,一位山西作家评说这本书是一个人的青山绿水。实际上,它是一个人的青山绿水,也是一群人的青山绿水,更是一省人民的青山绿水。我们的生态文学,应该是中国的绿水青山,世界的绿水青山,人类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