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潘家园街道“清风文苑”再添新力量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近日,潘家园街道面向各社区招募了**名青年社工和党员志愿者,参与到“清风文苑”的板报制作中。*月**日,潘家园社区社工侯东媛和潘家园东里西社区社工孙爽一同走进“清风文苑”工作室,开始了当天的志愿服务。
推门而入,被标注了时政热点、中国复兴、科普生活等**余项内容的柜子,摆满各类杂志、报纸的资料库,整个房间呈现出墨香沉稳的氛围,让她们对今天的志愿工作充满了期待。认真听完王景义老师的介绍后,二人拿起一旁的报纸和马克笔,仔细阅读起来,不时将标题划线标注,对不同内容进行分类裁剪,最后细心排版、张贴。“这不是机械性地排版工作,‘清风文苑’给了我们年轻党员深入学习党史、军史、新中国史的机会,是一节深刻的党史教育课。”孙爽说道。 一旁的侯东媛感慨道:“这一个小时的志愿服务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再次深感新中国成立的不易。作为年轻党员,必须要接过‘艰苦奋斗 担当作为’的旗帜,立足本职工作,做好为民服务各项工作,不负先烈们的英勇奋斗和流血牺牲。”
****年,创始人王景义向潘家园社区提出,希望能开辟一块红色学习园地,为社区红色宣传贡献力量。自那时起,他便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开展海量阅读,并在晚饭后相对较长的空闲时间里,进行后期裁剪排版工作,经常一做做到夜里九十点。“看到感人的故事,就容易废寝忘食,这些都是我喜欢的事情。”谈及**年的坚守,王景义一字不谈辛苦。“这个橱窗把几十种刊物高度浓缩精炼出来,让我们知道了很多事,非常有力量。”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清风文苑”。如今,路过潘家园社区**号楼大门,人们已经习惯性地停下脚步,驻足在红色橱窗前静静阅读。随着影响力不断增大,“清风文苑”逐渐从一个宣传栏升级成三个橱窗,从卧室书桌搬到专门的工作室,而且在王景义的带动下,一位位热爱阅读的老党员、志愿者,自愿成为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工作室从一个人的队伍,发展成了多人的团队。大家怀着满腔热情聚在一起,分工合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展了宣传内容,将这块红色宣传橱窗做大做强,成为了潘家园街道的党建品牌。
“清风文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路过、阅读过、讨论过它的人。不止于此,社区每年都会邀请王景义面向居民党员、青少年、社会单位等不同群体开展三到四场红色文化宣讲,让红色橱窗“活”起来。协助百科知识版面的陆文甫是街道文联常务理事,经常结合时事创作诗篇;志愿者李记福助人为乐,谁家锅灶需要维修、老人理发都会联系他……成员们亦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清风文苑”所承载的红色意义,激活辖区“红色细胞”,凝聚基层治理“向心力”。如今,不只是潘家园社区,来自地区其他各社区的青年社工和党员志愿者,纷纷加入到“清风文苑”工作室,为地区正能量宣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进一步擦亮“清风文苑”党建品牌。
体验了志愿服务后,孙爽收获满满:“我想邀请‘清风文苑’到我们社区展出、开讲,让更多人了解‘清风文苑’,从中感悟初心和坚守。”下一步,街道将积极推动“清风文苑”走出去,吸纳更多志愿力量加入,传承弘扬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在地区各处落地开花。二维码s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二维码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