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方寸纸间剪乾坤 点彩创新蕴匠心——记常熟市点彩剪纸技艺非遗传承人崔艳华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伴随着刀刃刮过纸面的“沙沙”声,在古里镇康博村的剪纸工作室里,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崔艳华眼神专注,在宣纸上精准落剪、收刀,干脆利落地在方寸宣纸间展现乾坤变化。工作室墙面上陈列的一幅幅剪纸作品,不仅有传统的单色剪纸,还有结合国画水墨元素的染色剪纸,构思精美,富含感染力,尽显这位剪纸传承人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
“姥姥为我叩响了剪纸艺术的大门,在她的影响下,我最终选择与剪纸相伴,至今已有近**年。”崔艳华出生于河北清苑,当地逢年过节保有剪窗花的风俗。*岁的他被窗户上各式各样精美的窗花吸引,缠着姥姥学剪纸。起先,姥姥认为他只是贪玩,就给了他一把小剪刀和几张废纸,让他剪着玩。没想到小小的崔艳华竟能抵制住和哥哥们一起玩的诱惑,一个人坐在姥姥身边,安安静静地剪纸,从早到晚,一剪就是一天。“起先就是跟着姥姥学,看她怎么剪,我再依样画葫芦。先得把基本功打牢,锯齿纹、月牙纹这种常用花样得练好。”在姥姥的启发下,崔艳华逐渐掌握了当地传统剪纸技艺。
剪纸讲究心和手的配合,要做到“刀随心动”,用剪刀剪、用刻刀刻的过程也是手艺人注入自己思想的过程。“古时老百姓以剪代笔,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一张张小小的剪纸中,只有深思熟虑后剪完成的作品才拥有独特的生命力和价值。”崔艳华说,即使是脱稿剪纸,剪纸的图样早已牢牢刻在手艺人的脑海里。而且,根据剪纸时不同的心境,相同的图案、同一个剪纸艺人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
在读书期间,崔艳华得到“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的学生杜成娴老师的指导,吸取了不同种类民间艺术的精华,剪纸技艺逐渐纯熟。****年,年仅**岁已拥有高中美术教师稳定工作的崔艳华却不再满足安居一隅,想凭着一手技艺出去闯一闯。他带着满心期待到了上海,还没开始大展拳脚,就被迎面泼了一盆冷水。漂泊半年后,在机缘巧合下,他看到了波司登集团物流项目的一则招聘公告并应聘入职。虽然从事的工作跟剪纸毫无关系,但是艺术始终源于生活,稳定的工作也让他有了安身立命的底气。****年*月,他因工作调动来到常熟。来常之前,他就对这个从未听过的城市充满了好奇,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常熟不仅经济发达,还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此期间,他查找研究了大量史料,竟找到了不少常熟剪纸文化的历史碎片。
“《常熟掌故》中有一段关于‘烧香斗’的记载,以前常熟百姓有中秋夜拜月的习俗,以纸为斗,在斗上贴上剪纸作为装饰。南宋洪迈创作的文言志怪集《夷坚志》‘常熟圬者’一节中也提到了剪纸。还有,钱谦益有诗云‘剪纸不消人世暗,拨灰难扫月宫愁’……”崔艳华翻阅着手中古籍,将常熟剪纸历史娓娓道来。正因他孜孜不倦地深入挖掘,常熟遗失的剪纸技艺才得以重见天日,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八批代表性项目。
定居常熟后,崔艳华根据调研所得的常熟风俗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点彩剪纸技艺。北方传统是单色剪纸,而常熟“斗香花”是将多张单色剪纸拼贴而成的彩色剪纸作品。崔艳华的点彩剪纸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创新,在纯色剪纸上用毛笔蘸取国画颜料点色晕染而成。常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城市地标……都成为他创作剪纸作品的素材。他的作品构图简洁大气,细节精致细腻,兼具北派的粗犷和南方的流畅,先后参加全国剪纸巡回展、中外剪纸交流展、两岸文化交流展等并屡次获奖。
饱含对剪纸的热爱,崔艳华致力于剪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年在常熟理工学院成立剪纸社团;****年在世界联合学院开设剪纸夏令营;他走进石梅小学、外国语学校、星城小学等学校,为学生们开设剪纸课程……成为非遗传承人后,崔艳华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剪纸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他在剪纸教学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让更多人拿起剪刀,感受剪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