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迪口镇:当现代司法遇上“百年古庙”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七百余年岁月藏于烟熏五梁之下,历经朝代更替今朝现于世人眼前。从“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到实证为“福建目前唯一确证的元代木构”,迪口镇郑魏村福善堂的“前世今生”渐展渐显。 “福善堂是最早的一代村民张福善捐款修建的,所以用他的名字命名,有大几百年了。”位于迪口镇郑魏村中心的福善堂在村民的记忆里是“第一代”村民张福善出资组织村民集体修建的庙堂,几百年来香火鼎盛、绵延不断。那早已被香烛烟熏得乌黑的屋顶大梁下皮漆黑一片,任谁用肉眼也辨不出它是哪朝“元老”,只是在郑魏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后,从各地赶来的专家那里得知,大殿的石础和梭形柱应是明代或更早的建筑。而最近来的专家用红外相机拍到“黑梁”下皮现出题记“维至大元年戊申八月初九日乙未主缘府城……募衆重建 上祝”,才证实了郑魏福善堂大殿主体为公元****年重建,也是福建目前唯一确证的元代木构,始建年代或可上溯至宋。
文物如此珍贵,周到保护必不可少。*月**日上午,建瓯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尔华,文体旅局局长肖忠恒,迪口镇党委书记张林共同为郑魏村福善堂生态司法保护牌揭牌,在众人见证下举行了《关于建立文化和自然遗产协同保护工作机制的若干意见》的会签仪式并交换签署文件。率先在迪口镇郑魏村设立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协同保护工作点,发挥人民法院生态环境审判和市文体旅局统筹协调职能作用,构建建瓯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生态+司法”模式,全力服务保障当地人文传承、生态旅游发展。
“婶婆,人走火灭,不来庙里念经时也来这里看看有没有人忘记灭香烛的。”迪口镇文物保护宣传志愿者用迪口方言与在庙里日日念经的青衣斋婆们细心交代。“阿婆,这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我们村的,也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咱们要一起努力给它看好喽!”法院干警用简练的语言耐心与老人们沟通。“我们走的时候,都会四处看看的。”听到阿婆们的回应,文物保护宣传入耳入心、奏效管用,志愿者们都放心不少。
迪口镇郑魏村在****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村内现存完整有形的元、明、清时期古民居院落**余座、大小宗祠*处,社庙*处,古廊桥*座、古戏台*处,是建瓯境内少见的大量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整体风貌协调统一、建筑整体和细部保存良好的村庄。
历史建筑作为一种地域性建筑文化类别,是城乡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关注。为推动古村落建筑保护情况持续改善,文化传承功能性继续增强,建瓯法院构建“横向联系”渠道,院长带队实地走访调研,与市文体旅局、迪口镇党委政府开启“政府引导+司法助力+社会参与”的古村落保护合作新模式,率先在迪口镇郑魏村设立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协同保护工作点。
据悉,该工作机制是坚持自然原生态和文化原生态一体保护,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更加多元的共治格局,推行更加夯实的保护机制。是建瓯法院进行的一次“生态司法+生态文旅”保护创新实践,有效衔接了法院的审判优势和文体旅局的执法优势,实现“*+*大于*”的良好效果,以多元共治保障当地人文传承、生态旅游发展。(迪口镇?郑锦兰)查不到的内容图片请点击网址查看http://***.******.***.cn/cms/html/joszf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