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华大学团队开发“极细金属单丝网状织物‘微张力’编织技术” 创新编织天线 护航卫星飞天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据国家航天局近日消息,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SAR)——陆地探测四号**星,其大型环形合成孔径雷达天线已成功展开,卫星正式“上岗”。由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陈南梁教授团队创新开发的“极细金属单丝网状织物‘微张力’编织技术”,为该天线“编织”了新型超轻反射面材料,再次以东华智慧护航卫星飞天。 作为世界首颗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高轨SAR卫星,陆地探测四号**星单次成像可覆盖近*/*个中国,并且兼顾普查模式和精细模式。除了看得广、看得细、盯着看,陆地探测四号**星还能做到看得快,分辨率更高,看得“小而精”,可统筹兼顾多地灾情,其应急模式可满足多地灾害同时发生情况下的监测需求。陆地探测四号**星创新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能够对我国本土及周边区域进行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服务防灾减灾与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勘察以及海洋、水利、气象、农业、环保、林业等行业应用,是我国目前行业用户最多的遥感卫星。 怎样才能让高轨卫星在浩瀚的宇宙中既能看得广、看得细,还能看得快、看得清?卫星天线的研发至关重要,天线不仅重量要轻,方便卫星携带升空,展开口径也要大,满足信号接收需求,更要具备一定的强度,以保证卫星在恶劣的太空环境“生存”。 陆地探测四号**星装载的大口径环形展开反射面是目前我国口径最大、结构最复杂、展开环节最多、研制周期最长的天线,为了让其兼具轻、大、强这三种看似不可兼容的特性,陈南梁教授团队啃起了这块科研“硬骨头”。他们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创新开发了“极细金属单丝网状织物‘微张力’编织技术”,为该星大型可展开天线提供了新型超轻反射面材料。据团队骨干成员蒋金华教授介绍,为进一步降低材料重量、增加反射面面积,团队直接采用了极细金属钼单丝进行编织。团队******合作,摒弃传统网状经编织物编织思维,创新研发了“微张力”经编网状织物编织新技术及装备,极大减轻了新型天线反射面重量,形成的环形大天线展开面积接近一个篮球场面积,极大地提高了高轨卫星可展开天线反射面面积和通讯能力。 从助力“天宫一号”“天宫二号”成功飞天的太阳能帆板“玻璃翅膀”,到研发北斗导航、“鹊桥”中继卫星的“星载天线金属网”,陈南梁科研团队一直坚守着纺织人的初心,通过一个个航天项目,为国家重大战略推进贡献纺织人的力量。 附件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