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江流万古·文润千年 | 古代书籍装帧之美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历经简策、帛书卷子装、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演变,这既与书籍的制作材料、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有关,又与古人书籍保护的理念不断强化紧密相关。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先民们就地取材记录在龟甲或是牛的肩胛骨,内容多是一些占卜时的占卜内容。这些内容十分零散,不是古籍,是甲骨卜辞。后来人们又在青铜器或玉器上刻上纪念战争胜利的文字,乃至国家的刑法典。这些也不是古籍,是金石文章。 在中国的先秦时期人们用竹片记载文字,这些竹片被穿在一起之后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简书”。简书是中国古籍的最初形态,从先秦到汉魏的两千余年间一直被人们使用。直到纸张普及后,逐渐被纸书取代退出了历史舞台。 甲骨文 *、简策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始自简策。在纸发明之前,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也就是从商周到东晋的数千年中,中国古代书籍主要载体是竹木。简策即编简成策,古人将竹木加工处理成狭长的简片,把若干简用绳编连起来即为策。   *、帛书卷子装 中国蚕桑丝织业起源很早,王国维认为“至迟亦当在周季”缣帛即作为书籍的载体,与简牍并行。   *、卷轴装 中国最早的纸质古籍是卷轴装,出现在晋代。卷轴装是将第一张书页的一端黏在一根木棒上,然后将第二张书页黏在第一张书页的另一端,再以此类推直到黏完整本书。黏完之后将整本书卷起来卷轴装就形成了。   *、旋风装 旋风装,也称龙鳞装,长期以来一直是书史界悬而未决的问题,因为没有实物材料佐证,专家学者根据文献记载里的蛛丝马迹,各呈臆说,聚讼纷纭,向无定论。****年,李致忠先生调查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于****年发表了《古书旋风装考辨》,第一次把实物材料与文献记载相结合,认为旋风装是在卷轴装盛行的唐代,为解决书籍的翻检方便,对卷轴装实行改进而形成的一种过渡的装帧形式,并没有形成规制。   *、经折装 这种装帧形式的制作方法是先按顺序将书页粘接在一起,再按一定的尺寸把书页左右反复折叠,最后粘贴封面、封底。这种装帧多用于佛经。     *、梵夹装 梵夹装装帧形式的制作方法是按顺序将写好文字内容的贝叶或长方形纸叶摞好,上下各用一块板夹住,再打洞系绳。这是我国古代对从西域、印度引进的梵文贝叶经特有的装帧形式的称谓。   *、蝴蝶装 蝴蝶装出现在宋代就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蝴蝶装的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膀,故称“蝴蝶装”。蝴蝶装这种装帧形式比较适合地图之类需要翻两页才能看到全貌的书籍。   *、包背装 包背装出现在元代。包背装装帧形式的制作方法是将写、印好的书叶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在板框和书脊之间打眼,用纸捻把书叶装订成册,然后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的装订方式,这种装帧形式是现代书籍装帧的前身,它的出现,对后世书籍的影响非常大。   *、线装线 装书出现在明代中后期。其装帧形式与包背装大同小异,都是背对背折。线装装帧形式的制作方法是将写印好的书叶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加装书皮,然后用线把书叶连书皮一起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面。这是古籍中使用的最多、也是古籍中最常见的装帧形式。   来源 赣州市图书馆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