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科技日报:守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水利部完成东北黑土区侵蚀沟调查工作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本报记者付丽丽黑土地是一种珍贵的土壤资源,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然而,除黄土高原外,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目前沟道侵蚀最严重的区域。为保护好黑土地,水利部组织松辽水利委员会以****年为本底完成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调查工作。调查显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总数量为**.**万条,其中主沟**.**万条,支沟**.**万条。沟道总长度**.**万千米,沟道总面积****.**平方千米。近九成属于发展型侵蚀沟侵蚀沟,是指沟蚀所造成的侵蚀地形,是土地退化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之一,严重威胁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据介绍,本次调查范围为东北黑土区***.**万平方千米,涉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省区的***个县,调查对象为沟道长度**米及以上、沟系汇水面积不大于**平方千米的侵蚀沟。调查指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中有近九成属于发展型侵蚀沟,达**.**万条,经过治理或沟道植被条件较好的稳定型侵蚀沟为*.**万条。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侵蚀沟数量分别为**.**万条、*.**万条、**.**万条、**.**万条,分别占侵蚀沟总数量的**.**%、*.**%、**.**%、**.**%。从分区情况看,东北黑土区共涉及*个水土保持区划三级区,近九成的侵蚀沟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长白山山地水源涵养减灾区、长白山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个三级区,分别占侵蚀沟总数量的**.**%、**.**%、**.**%、**.**%。调查表明,东北黑土区侵蚀沟主要分布在耕地上,耕地面积虽然仅占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的三成但集中了近*/*的侵蚀沟,达**.**万条。耕地中发展型侵蚀沟为**.**万条,占耕地侵蚀沟总数量的**.**%,东北黑土区耕地侵蚀沟直接占毁耕地面积达***.**万亩。通过选取*个侵蚀沟高度发育典型区,将****年侵蚀沟逐条实测数据与****年数据对比显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特别是耕地侵蚀沟呈数量增加、沟道扩张趋势,典型区内每***平方千米每年新发育侵蚀沟数量为*—*条。加强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专家介绍,侵蚀沟的形成发展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东北黑土区雨热同季、降水集中,黑土土壤疏松、抗蚀能力弱,在降雨形成径流冲刷地表作用下容易形成侵蚀沟。同时,东北黑土区耕地垦殖率高,地形坡缓坡长,顺坡、斜坡耕作是其主要耕作方式,由于缺乏配套的排水、截水等径流调控设施,坡耕地汇水面大、汇流历时短、水流量大、冲刷力强,进一步加剧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发育扩张。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十四五”以来,累计治理侵蚀沟*.**万条,保护耕地***.**万亩。通过抽样调查,已治理侵蚀沟保存率为**.*%,总体保存良好。水利部方面表示,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首先,以耕地上的中小发展型侵蚀沟为重点,加大治理力度。加大中央和地方资金投入,以耕地中的中小发展型侵蚀沟为重点,对长度大于***米的耕地发展型侵蚀沟依托专项工程实施治理;长度小于***米的耕地发展型侵蚀沟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土耕作开展治理。同时,大力推广柔性治沟技术,遏制沟头前进和沟岸扩张,增强沟道保土能力,改善沟道生态环境,加快治理进程。其次,以完善沟道排水体系为核心,分类施策、系统治理。针对侵蚀沟形成的动因和机理,构建科学的耕地排水体系,实施沟头沟坡沟底加固防护,发挥综合防治效能,防止侵蚀沟变宽变深变长。此外,对不合理生产建设活动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开垦、破坏黑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促进黑土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