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双示范”新征程微样本丨10分钟!106个!文化“点睛” 打造家门口的幸福生活“圈”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来,我们和姐姐一起推着小推车去拔萝卜。”在天凝镇文体活动中心托育馆内,托育师带着五、六个*岁以下的小朋友开展趣味活动,一旁的家长则聚在一起交流“育儿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运动量比较大,以前只能带她在广场上转一转,现在家门口有了专门的托育地点,可以和同龄孩子一起玩耍,方便又安心。”家长冯雪芳告诉记者,她如今已经养成了每天到活动中心“打卡”的习惯,参与各类休闲文化活动,打乒乓、下棋、画画一样不落。“这里不仅有小孩子玩的地方,也有许多成年人的休闲活动区域,是大人孩子共同的‘淘气堡’。”凭颜值“出圈”,凭实力“圈粉”。得益于“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居民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天凝镇以打造以人为本、提供最佳体验的公共文化空间为目标,建成天凝镇文体活动中心。中心一至三楼设有多功能活动厅、百姓健身房、体育活动室、社科之家、培训教室、综合展示厅、智慧书房等**多个功能区域,是一个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展示窗口,更是服务群众,让更多群众参与、感知天凝可喜变化的温馨家园。“自****年*月开馆以来,我们已承办市县镇各级各类文体活动***多场,每周吸引不同人群前来健身、阅读、培训等。”天凝镇社会事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周辰佳介绍,天凝镇文体活动中心不断健全完善文体广场、露天舞台、灯光球场、智能健身路径等公共文化设施,全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幸福生活“圈”。公共文化服务根在基层,活力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以城乡公共空间为载体,融合地域特色,以居民和游客共享为目标,增加城乡公共文化供给,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取坯、掼坯……在陶庄镇汾南村的姚窑文化记忆馆内,一张张照片、一件件老物件,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汾南村独特的制砖烧窑历史及工艺流程。“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的生活场景,那时候只要有空,就会帮妈妈一起做工赚工分。”带晚辈一起来参观的村民沈玲英告诉记者,走进馆内,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自己还扎着羊角辫的年代。“这是属于我们的乡愁记忆,所以我要带孩子来看看,留住我们的根。”沈玲英说。近年来,我县扎实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效能水平。截至去年,全县已建成城乡一体“**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个,善城智慧书房**家、文化驿站*家、健心客厅**家,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查不全的图片内容附件请点击此链接查看http://***.******.***.cn/art/****/*/*/art_**********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