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喇叭沟门满族乡“三个课堂”让理论宣讲“燃”起来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喇叭沟门满族乡在学习宣传党的政策理论中,创新宣讲方式,建强用好“土味课堂、流动课堂、实践课堂”,打造了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冒热气的基层理论宣讲品牌,扎实推动党的理论在基层走深走实、落地生根。 “土味课堂”接地气。为提升理论宣讲实效,考虑农村群众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等因素,喇叭沟门满族乡组建政策理论宣讲小分队,聚村头、进地头、坐炕头,紧扣乡村振兴、惠民政策、移风易俗等群众关注的热点,以普通群众的视角、接地气的语言、听得懂的道理、讲故事的方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文件话”转化为“大白话”“家常话”,让宣讲更加灵活、更有温度。通过运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土话”,拉近了与群众的关系,极大提升了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流动课堂”鼓士气。一口乡音,几把凳子,把党的理论课堂搬到党员群众“家门口”。喇叭沟门满族乡秉承群众在哪里,宣讲阵地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抽调乡机关青年干部、各村骨干党员、志愿者成立理论宣讲小分队**支,以“流动课堂”为主要形式,把宣讲课堂搬到农家院落,把田间地头作为理论“课堂”,利用村民闲暇时间,以“拉家常”方式,把“大道理”分解成“小菜单”,广泛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把党的二十大精神面对面、心贴心地传递给广大农民群众。今年以来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普法宣传、安全生产、防火防汛等内容,开展各类宣讲活动**余场次,宣传教育群众近****人次。 “实践课堂”冒热气。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阵地,组织开展体育健身、诗歌朗诵、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余场次,切实将精神文化“大餐”送到百姓家门口,送到群众心坎里,不断提升文化文明素养,极大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