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求解绿色方程 寻找夏日“凉”方——武汉以生态化系统化思维为城市降温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热天虽经受‘烤’验,但比过去舒爽多了。”*月**日,从广东回武汉探亲的汉口“土著”李栋梁在江滩玩耍后,感慨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消息。这个夏天,**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特种兵”打卡武汉。夏日游如此火爆,这在往年并不常见。把缓解华中唯一超大城市夏季高温,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武汉市坚决贯彻落实省委要求,用生态规划的办法为城市寻找“凉”方,推出“通风、活水、增绿、透气、降碳”五大行动三年行动方案,用绿色方程式解好超大城市治理必答题。引风入城**条风道给市民“装风扇”“夏季,武汉以副热带高压气候控制为主,四周被山脉环绕,这种低洼的盆地特别不易散热。”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首席气候变化专家梁益同介绍。通过热力图分析,武汉的热岛效应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依据地势,东西和南北走向各规划一条宽敞的通风主廊道,正好在这里交汇。”*月**日,站在龟山顶,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主任工程师乔亮亮指向远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俯瞰脚下,彩旗被吹得呼呼作响,树叶发出簌簌声,凉风扑面吹来。在省委指导下,武汉市彰显生态系统观念和全局思维,统筹相关规划和重大工程,制定五大行动,用顺应自然的方式,结合人工干预,给炎夏送来阵阵凉爽。“风来了!”夜幕降临,东湖绿道游人如织,风力发电的扇叶“嗡嗡”转动。这里正位于武汉市三年行动方案规划中的东西向引风主通道上。根据新启动的“通风”专项行动,将控制自然风道,让外部凉风吹进来,重点引入夏季东向、南向等季风主风向吹来的风源。敞开**条自然风道,原则上最小宽度不低于***米,其中*条贯穿全市的主廊道总长近百公里。优化一批人工风道,原则上最小宽度不低于**米。沿大街小巷贯入每个角落,武汉的城市呼吸系统更加顺畅。“将严格控制风道内的建设密度和高度,原则上不再新增高层建筑。”乔亮亮介绍,正研究准入制度,防止出现阻挡穿堂风的“风墙”效应。江水供冷超大“水空调”缓解热岛效应“十分凉爽。”*月*日,江岸区长春街第三小学从长江引水注入校园循环系统。刚开学的孩子们享受着正在试点运行的“江水源能源站”送来的清凉。该校工作人员介绍,不管室外温度如何,教室内温度恒定在**℃。人与自然,本应和谐共生。利用自然条件给夏季降温的实践,正在江城推进。“抽取长江底层**℃左右的凉水到建筑物,再通过循环系统给城市降温。”中冶武勘项目经理介绍,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江水源可再生能源站示范项目位于**号地块(中央公园)下方,占地面积*.*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亿元,设计空调总冷负荷峰值***.**兆瓦。“巨大的水空调,可以为城市集中降温。”江岸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一期工程有望年底完工,投用后可满足商务区内***.**万平方米建筑体量的高品质集中制冷需求,比传统中央空调节能约**%。“这为科学利用长江水资源提供了工程样本,对长江流域充分利用地表水供能具有示范意义。”武汉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博士徐栋点评。“百湖之市”武汉拥有***个湖泊、***条河流,水域占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充分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家底’,通过改善水循环,利用温差给城市降温。”业内人士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就像是给城市夏天安置了众多“冰桶”。一个超大型的江湖连通工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清凉的江水将源源不断流进武汉的毛细血管。在武昌,长江水通过水网工程流入东湖,再分别注入沙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和杨春湖组成的大东湖水系,既活了湖水又降了温度。在汉口,以黄孝河等为骨干的河道清淤管网完成**.*公里,再从二七江滩取长江水,流经人口稠密区域,覆盖***余万市民。在汉阳,推进多年的“六湖连通”也有了最新进展,在琴断口小河建设的取水泵站,源源不断将汉江水抽入六大湖泊,形成“襟江带湖”的景象。应对温室效应绿色低碳融入城市基因据世界气象组织研究,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极端天气愈加频繁,而解决的最有效办法就是降碳。从工厂到道路,从社区到商场,从家庭到学校,作为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简称“中碳登”)唯一落户的城市,武汉的“碳”索脚步向每个角落延伸。武钢先后投入***亿元加速节能降碳升级改造。一号高炉永久停产,变身成为工业遗址公园。功勋产线*米*轧机、*座焦炉、*座转炉等全面退出。此外,******大力应用CDQ余热回收、热风炉富氧烧炉、烧结废气余热循环等**项节能工艺技术。截至****年,全流程工序能耗下降率**%,十里钢城变身公园城市。汽车尾气,碳排放“大户”。武汉市主动顺应潮流,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用新能源的升温给碳排放降温。据上牌量统计,截至****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万辆。在各种利好和配套政策的鼓励下,今年上半年,江城新增新能源乘用车*.**万辆,同比增长**.*%。在武汉,乘公交、坐地铁、骑共享单车……每一次绿色出行,都能量化成减排量,纳入个人碳账户,兑换各种优惠福利或便捷服务。*月*日,全国低碳日,武汉碳普惠平台“武碳江湖”正式上线,利用数字技术,逐步覆盖衣、食、住、行、用等个人生活全领域,门槛更低,参与更便利,为公众碳减排提供多元化的路径选择。点开小程序,记者在“低碳商城”页面看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优惠有很多,比如,***g减排量可以兑换T*出行**元乘车优惠券包,****g兑换有家便利店三明治*折券,****g兑换哈啰单车**天*次骑行卡……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低碳成为武汉居民的日常,越来越多市民、企业、行政机关加入志愿者行动者队伍。一个整体性城市降碳生态治理体系的逐步成形,必将对城市降温这场“持久战”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文稿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