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水中人参”成了农民致富“金果果”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眼下,位于徐舍镇潘东村的潘东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里,***余亩芡实进入丰收期。该合作社负责人郑全良高兴地说:“今年的芡实亩产量有望实现翻一番!”前日上午,**多位头戴草帽、穿着过腰连身雨衣雨靴的村民正在采摘芡实。而在加工作坊里,工人们忙着剥芡实苞、去衣、筛选、包装……整个合作社呈现出一派忙碌场景。芡实,俗称鸡头米,是江南“水八仙”之一,也有“水中人参”的美誉。郑全良和妻子王彩云十几年前就承包了村里***多亩地种植茭白,但茭白种植成本高,利润却很低。于是,两人商量着想要转种其他农作物。“农产品种类太多了,我们一时间无从选择。”郑全良说,他们只能向潘东村村委会求助。村中种植大户要转型,这在以往并不多见。村委会上下都相当重视,还特别召开会议讨论。“村里正好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有业务联系,对接后,省农科院建议可以尝试种植芡实。”潘东村党总支副书记潘达说,芡实附加值高,便于管理,种植效果非常好,因此建议郑全良夫妇可以分批次种植芡实,并逐年增加。转型,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却很难。郑全良夫妻俩种了十几年的茭白,但对于种植芡实,两人都是门外汉。第一年,两人种植的**多亩芡实就得了叶瘤病,叶片上长满了瘤,芡花不能出水开放,影响结果,造成减产。“产量减了一半,想不到任何办法。”郑全良回忆起往事,仍心酸不已。无奈之下,郑全良再次向村委会求助。为了及时解决郑全良的问题,村里通过多方渠道,邀请了省农科院的专家前来指导,顺利解决了问题。“原来亩产**公斤,现在亩产能达**公斤,增加了一倍。”郑全良说,如今,他的芡实基地已经从最初的**亩拓展到***多亩,基地的用工人数也达到**人。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一年下来,每人在芡实种植基地的务工收入可达*万元。**岁的戴菊芳以前是村里的资助对象,为了拉她一把,郑全良主动联系戴菊芳,让她到基地务工。“现在我的日子也慢慢好起来啦。”戴菊芳高兴地说。如今,潘东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在周边地区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也给周边农户的增收致富提供了新思路。郑全良说,下一步,他准备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让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