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老李南非种菜记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月**日至**日在北京举行,远在南非的老李农场农场主李卫冲也为此欢欣鼓舞,来南非**年,搭乘“一带一路”倡议的快车,李家老老少少已有近**人在这里扎下了根,在南非的掘金之路越走越宽。 李卫冲是启东市近海镇塘芦港村人。****年,他和四弟李锦冲成了村里的首批“出海者”,在南非卖起了豆腐,后种植蔬菜,开办农场。自南非于****年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后,老李农场在当地华人圈声名鹊起,“菜一直都不够卖。” 建成南非最大绿色蔬菜基地 跨国当农民,**岁的李卫冲至今想来,依然感觉像在做梦。 ****年,先于李卫冲来到南非做豆腐的李锦冲,因向老板讨要工钱未果,求助于李卫冲。当年*月,李卫冲便来到异国他乡。钱没要到,老板把豆腐店抵给了兄弟俩。两人起早摸黑,制豆腐用的黄豆只磨一道,又用卤水点浆,因此豆腐味美质高,深受华人华侨喜爱,“老李豆腐”的品牌也得到了南非及周边国家消费者的认可。 ****年,兄弟俩拿着卖豆腐的积蓄,从一对英国老夫妇手中以***万兰特(约合**万美元)购得农场。农场占地***亩,位于约翰内斯堡以东**多公里处。 与周围南非人的农场一样,李家兄弟的农场一开始也只种玉米、土豆、红薯,但身处异乡,最想念的还是那口“中国菜”。兄弟两人就在做豆腐之余,试着在房前屋后种点儿菜。这一试,竟然有了新的发现:油菜、白菜、萝卜、丝瓜、茄子……不管什么蔬菜只要种下都能长。 于是,农场逐渐“中国化”,引种了黄瓜、茄子、豇豆、山药……甚至连启海人爱吃的洋扁豆、毛豆、鸡毛菜,也都逐渐引种至农场。如今,农场共有**多个大棚,种植**多种蔬菜,成为南非最大的绿色蔬菜基地,为当地华人解决了中餐的食材需求。 随着中南两国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入,在南非做生意的华人越来越多,农场的蔬菜也因此供不应求,老李农场设在唐人街的*间门店常常门庭若市。在此期间,李家人的生活因“一带一路”而跃迁,近**个兄弟姐妹先后来此“掘金”。 很多在南非开设工厂和餐馆的华人成了老李农场的长期客户,老李农场也成了南非各主要大城市及莱索托、博茨瓦纳等南非周边国家中国特色蔬菜的主要供应商,甚至连中国驻约翰内斯堡领事馆也被成功“圈粉”。 以农会友交心传播中非友谊 *、**月份,正值南非的春季,老李农场收种繁忙。来自津巴布韦、莫桑比克、肯尼亚和南非当地的**多名工人与李家兄弟一起,每天忙碌耕耘。这些工人不仅会种菜,甚至还能说汉语。“有些工人跟了我们十几年,连启海话都会讲,所以不能再用老家方言批评他们,他们听得懂。”李卫冲开玩笑说。 多年来,李家兄弟与当地人相处融洽。“以心相交,才能交到好朋友、真朋友。”李卫冲深为感慨。 南非自****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以后,实行土地改革,许多黑人因此获得了土地。但由于黑人缺乏相应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大片农业用地没有被合理利用甚至荒废。数年前,几名当地农民在中国驻南非大使馆的介绍下来老李农场求教,学成之后建立了自己的农场。 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一位叫斯费索的农民,在农场学习了**多天。临走时,李家兄弟不仅送他蔬菜种子,还特意来到斯费索的农场,将种植蔬菜的关键要领一一教给农场的农民。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南非内政部专门写信给我国大使馆,感谢李家兄弟帮助当地人种植蔬菜,在民间续写南中友谊。斯费索和李家兄弟从此也成了莫逆之交。 中国驻南非大使曾这样评价:李家兄弟开农场、做豆腐的创业经历传递着温暖人心的故事,这群善良、热情的中国同胞以实际行动传播中非友谊,弘扬中国文化,成为“中国名片”。 背靠祖国出“海”之路越走越宽 在李卫冲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合照。说起这张照片,李卫冲难掩激动的心情。 那是****年中非合作论坛期间,习近平主席专门接见在南非的华商华侨,李卫冲有幸参加。“当时全体人员拍了这张合照,许多细节依然历历在目。”李卫冲说。 海外创业,日益强大的祖国是游子最坚强的依靠。每个星期,李卫冲都会接到中国驻约翰内斯堡领事馆工作人员的来电,询问他们的近况,了解需要解决的困难。商会、同乡会等组织,也会不定期组织联谊活动,互通有无。 当年,老李农场开始种植蔬菜时,因当地的土地存不住水,得先打井。刚开始打的*口井,李卫冲用了两年就抽不出水了,不得已只能打第四口井。一开始,花费了**万元,打到***米深时,仍看不到水,连打井的工人都劝他们放弃。但没有水,农场就办不下去。最终,在非洲中华总商会的帮助下,水井一直打到了***米深,水柱终于冲了上来,喝一口,无比甘甜。这口井*小时能抽**吨水,成了农场种菜的源泉。 中南关系的行稳致远,给在南非创业的李卫冲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出海”之路越走越宽。 每年的新年聚会,中国驻南非大使馆都会邀请李卫冲去。有一次,大使叫他讲两句。李卫冲笑着说:“如果不走出国门,我只是一介农民,谁认识我呀!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实施,中南两国的合作交流更加密切,我们老李家也搭上了这辆‘快车’,相信家和万事兴,和气能生财。” 日报通讯员 范存娟 黄欣美 日报记者 黄海 开始 内容附件标签 结束 内容附件标签 相关新闻 努力推动江苏农业现代化走在前 南通市跨部门综合监管“数据建模”大赛组织服务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优势产业“链”出发展新动能 ***余家通企整装待发 南通崇明通办内资企业登记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回信精神 企业“吃得饱” 乡亲收入稳 我市两处基地入选 相关文件 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南通市第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结果的通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粮油高产竞赛活动的意见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住户调查大样本轮换工作的通知 老李南非种菜记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 字体:[ 大 中 小 ]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月**日至**日在北京举行,远在南非的老李农场农场主李卫冲也为此欢欣鼓舞,来南非**年,搭乘“一带一路”倡议的快车,李家老老少少已有近**人在这里扎下了根,在南非的掘金之路越走越宽。 李卫冲是启东市近海镇塘芦港村人。****年,他和四弟李锦冲成了村里的首批“出海者”,在南非卖起了豆腐,后种植蔬菜,开办农场。自南非于****年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后,老李农场在当地华人圈声名鹊起,“菜一直都不够卖。” 建成南非最大绿色蔬菜基地 跨国当农民,**岁的李卫冲至今想来,依然感觉像在做梦。 ****年,先于李卫冲来到南非做豆腐的李锦冲,因向老板讨要工钱未果,求助于李卫冲。当年*月,李卫冲便来到异国他乡。钱没要到,老板把豆腐店抵给了兄弟俩。两人起早摸黑,制豆腐用的黄豆只磨一道,又用卤水点浆,因此豆腐味美质高,深受华人华侨喜爱,“老李豆腐”的品牌也得到了南非及周边国家消费者的认可。 ****年,兄弟俩拿着卖豆腐的积蓄,从一对英国老夫妇手中以***万兰特(约合**万美元)购得农场。农场占地***亩,位于约翰内斯堡以东**多公里处。 与周围南非人的农场一样,李家兄弟的农场一开始也只种玉米、土豆、红薯,但身处异乡,最想念的还是那口“中国菜”。兄弟两人就在做豆腐之余,试着在房前屋后种点儿菜。这一试,竟然有了新的发现:油菜、白菜、萝卜、丝瓜、茄子……不管什么蔬菜只要种下都能长。 于是,农场逐渐“中国化”,引种了黄瓜、茄子、豇豆、山药……甚至连启海人爱吃的洋扁豆、毛豆、鸡毛菜,也都逐渐引种至农场。如今,农场共有**多个大棚,种植**多种蔬菜,成为南非最大的绿色蔬菜基地,为当地华人解决了中餐的食材需求。 随着中南两国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入,在南非做生意的华人越来越多,农场的蔬菜也因此供不应求,老李农场设在唐人街的*间门店常常门庭若市。在此期间,李家人的生活因“一带一路”而跃迁,近**个兄弟姐妹先后来此“掘金”。 很多在南非开设工厂和餐馆的华人成了老李农场的长期客户,老李农场也成了南非各主要大城市及莱索托、博茨瓦纳等南非周边国家中国特色蔬菜的主要供应商,甚至连中国驻约翰内斯堡领事馆也被成功“圈粉”。 以农会友交心传播中非友谊 *、**月份,正值南非的春季,老李农场收种繁忙。来自津巴布韦、莫桑比克、肯尼亚和南非当地的**多名工人与李家兄弟一起,每天忙碌耕耘。这些工人不仅会种菜,甚至还能说汉语。“有些工人跟了我们十几年,连启海话都会讲,所以不能再用老家方言批评他们,他们听得懂。”李卫冲开玩笑说。 多年来,李家兄弟与当地人相处融洽。“以心相交,才能交到好朋友、真朋友。”李卫冲深为感慨。 南非自****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以后,实行土地改革,许多黑人因此获得了土地。但由于黑人缺乏相应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大片农业用地没有被合理利用甚至荒废。数年前,几名当地农民在中国驻南非大使馆的介绍下来老李农场求教,学成之后建立了自己的农场。 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一位叫斯费索的农民,在农场学习了**多天。临走时,李家兄弟不仅送他蔬菜种子,还特意来到斯费索的农场,将种植蔬菜的关键要领一一教给农场的农民。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南非内政部专门写信给我国大使馆,感谢李家兄弟帮助当地人种植蔬菜,在民间续写南中友谊。斯费索和李家兄弟从此也成了莫逆之交。 中国驻南非大使曾这样评价:李家兄弟开农场、做豆腐的创业经历传递着温暖人心的故事,这群善良、热情的中国同胞以实际行动传播中非友谊,弘扬中国文化,成为“中国名片”。 背靠祖国出“海”之路越走越宽 在李卫冲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合照。说起这张照片,李卫冲难掩激动的心情。 那是****年中非合作论坛期间,习近平主席专门接见在南非的华商华侨,李卫冲有幸参加。“当时全体人员拍了这张合照,许多细节依然历历在目。”李卫冲说。 海外创业,日益强大的祖国是游子最坚强的依靠。每个星期,李卫冲都会接到中国驻约翰内斯堡领事馆工作人员的来电,询问他们的近况,了解需要解决的困难。商会、同乡会等组织,也会不定期组织联谊活动,互通有无。 当年,老李农场开始种植蔬菜时,因当地的土地存不住水,得先打井。刚开始打的*口井,李卫冲用了两年就抽不出水了,不得已只能打第四口井。一开始,花费了**万元,打到***米深时,仍看不到水,连打井的工人都劝他们放弃。但没有水,农场就办不下去。最终,在非洲中华总商会的帮助下,水井一直打到了***米深,水柱终于冲了上来,喝一口,无比甘甜。这口井*小时能抽**吨水,成了农场种菜的源泉。 中南关系的行稳致远,给在南非创业的李卫冲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出海”之路越走越宽。 每年的新年聚会,中国驻南非大使馆都会邀请李卫冲去。有一次,大使叫他讲两句。李卫冲笑着说:“如果不走出国门,我只是一介农民,谁认识我呀!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实施,中南两国的合作交流更加密切,我们老李家也搭上了这辆‘快车’,相信家和万事兴,和气能生财。” 日报通讯员 范存娟 黄欣美 日报记者 黄海 开始 内容附件标签 结束 内容附件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