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江西吉安吉州区:千年古村的重生密码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素有兴盛一时的“小南京”美誉的钓源古村,在旧与新的碰撞、古与今的融合中,重焕青春。在距江西省吉安市中心城区不到**公里的地方,一条樱花大道直通绿茵深处,“外面五千年,里面五星级”的钓源古村便“藏”在其中,掠过青砖黛瓦的房屋,行走在花团簇拥的鹅卵石路上,只觉樟香扑鼻。这座千年古村如今已蝶变成“未来生活美好村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传承与创新、坚守与改变、融合与互促。图片附件钓源古村黄墙黛瓦雾气氤氲。李梦玉 摄一吉安古称庐陵,而钓源古村堪称一部浓缩的古庐陵文化史。古村始建于唐代末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宗亲后裔聚居地,先后走出过*位进士、**位举人,曾留下“父子登科、兄弟连科”的佳话。自明朝中叶起,许多钓源人转仕入商,致富后在家乡兴建宅院、铺路架桥、规划街区,使钓源成为兴盛一时的“小南京”。古村留存的***处古建筑是赣派建筑的典型,被香港城市大学列为古建筑学的示范点。传统村落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钓源古村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做好古村的修缮保护与开发利用,修缮保护与开发利用钓源古村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守护和传承庐陵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每一代庐陵儿女的文化使命。之前钓源古村也是“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由于保护不当、开发不力、运营不佳,导致“人走屋空”“外扩内空”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古村的保护与发展融入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科学处理古村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积极发掘其文化、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价值,持续激发内在生命力,成为钓源古村发展的必然选择。“拯救老屋行动”的发起人,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励小捷曾提出,与古村落“冻结式保护”和“拆古建新”这两种极端方式相比,“再利用”才是科学的选择。钓源古村的发展也曾走过一个“冻结式保护”阶段,严重依赖政府资金“输血”,缺乏内在文化灵魂和生命力,一度面临困境。放弃“左手握右手”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的老路,踏上走“紧握市场之手”合作共赢的新路。钓源古村保护开发项目推进之初,就强化市场思维,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群众参与,把“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统筹好,选择有业绩、有实力、有情怀的十里芳菲作为合作伙伴,对古村进行全方位保护和全景式开发,致力找寻钓源振兴发展的“最优解”。正如十里芳菲董事长张蓓所说:“每一个村落都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刻意建造出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旧与新的碰撞、古与今的融合中,让古村重焕青春。”图片附件钓源古村景色宜人,引得游客驻足观赏。刘紫娟 摄二钓源古村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在振兴钓源的过程中,如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探索一条符合钓源实际的古村落保护和开发路径至关重要。钓源的实践,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坚持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互融共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保障作用,坚持“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推动政策、资源和力量向乡村倾斜。坚持古村保护与开发利用互融共促。始终秉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推动村落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转变,让古村留住乡愁记忆,焕发活力新生。坚持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互融共促。一个地方最打动人心的不是景观,而是文化。把古村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赋予每一个景观深厚的人文内涵,做到既注重景观品位,又促进文脉传承,实现古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坚持文旅发展与共富共享互融共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形成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互利共赢格局,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图片附件钓源古村的赣派明清古建筑。刘紫娟 摄三守护好传统村落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故乡,就是守护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如何让钓源振兴“有魂”“有力”“有韵”“有智”“有根”,是吉州区必须持续努力的方向。深挖文化内涵,让钓源振兴“有魂”。古村落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吉州区始终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组织本土文化专家开展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庐陵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并融入现代元素开发非遗体验课程和文创产品。按照修旧如故的理念,对古民居、古建筑等有形载体进行修缮提升,原汁原味保留村庄的历史风貌和文化肌理,让每代人都能“记得住乡愁”。在如今的钓源古村,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手艺人到钓源短居,他们在榨油、做腐乳、酿酒等方面各有技艺。田里产出的农产品送到村中的榨油工坊、酿酒馆,由手艺人古法制作,游客可观摩体验,也可现场购买。植入业态多元,让钓源振兴“有力”。做陶艺、体验活字印刷……今年钓源古村推出“小小村童”夏令营,深受家长孩子的喜欢。区委区政府以文旅产业为核心支撑,把运营理念贯穿于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引进文旅企业,以沉浸式体验为切口,打造“新农业+新服务+新家园”发展模式,量身定制业态,持续做长农文旅、文商旅产业链。同时,采取“流空置业”模式,对***余栋古建筑进行收储,布局植入文旅业态。系统治理生态,让钓源振兴“有韵”。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钓源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对村里的老旧房子进行价值评估、确权颁证、托管运营,推动政企银村合作,系统盘活“沉睡”的山水田园房屋等原生资产。通过打通村庄水系和建设污水处理系统、生态驱蚊系统,打造“海绵乡村”,自然生态得到全面保护和修复,绿色、循环、低碳已经逐渐成为钓源的一种生活方式、一张亮丽名片。灵活招引育才,让钓源振兴“有智”。乡村振兴,既需要会种田的“土专家”,也需要高素质的“新农人”。吉州区致力于把钓源打造成为乡土人才聚集的热土,推出“蝴蝶返乡”计划,定期举办研讨交流会等学习活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建立“三回三带”人才返乡创新创业机制,出台多元化激励政策,以人才回归、项目回引、资金回流,推动治理带优、产业带兴、群众带富,让人才和乡村“双向奔赴”。推进共治共享,让钓源振兴“有根”。乡村善治的核心密码,就是共治共享。吉州区坚持以共同体思维推动乡村有效治理,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创新“一格八员、一网三色”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法,引导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有效激发村民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由此,钓源成功探索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路径,在****年入选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如今的钓源,黄墙黛瓦、雾气氤氲,入眼皆是青山绿水,这正是千年古村又逢春的新模样。(作者系中共吉安市吉州区委书记尹冬苟)?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