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共富基地“菌稻轮作” 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现在每天运进来*.*万个菌棒,我们一边在新建大棚,一边在放菌棒,项目和种植两不误。”**月*日,在大溪口乡溪岭脚村的菌粮轮作设施栽培共富模式示范基地里,一车车的菌棒正被农户卸下,基地负责人张绍兴介绍,这几天将完成**万棒黑木耳菌棒“入棚”。大溪口乡独有的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孕育了有机茶、水果玉米、黑木耳、浙香银针稻米、羊肚菌等特色农产品。近年来,该乡针对山多地少,耕地综合利用率低,亩均种植效益低的实际,因地制宜探索“菌稻轮作”新种植模式,今年又积极争取农业衔接资金***余万元,新增连片标准化设施大棚**亩。“我们乡里正在建立推广‘三个一’体系,‘一种模式’就是‘菌稻轮作’模式,‘一套标准’就是从定制菌棒到大棚的高效规模化生产,再到智能化的管理,还有一个就是有机认证。”大溪口乡党委书记金秋雨介绍,该基地依托省农科院结对的优势资源,通过农科院提供技术指导、知识普及、设置试验田等方式,为农产品的提质助力。张绍兴介绍,基地按照黑木耳(羊肚菌)与浙香银针(水稻)轮作的模式,黑木耳于**月上旬排场,**月至次年*月中下旬收获,水稻*月上旬育苗,*月中下旬收获。“最早放下去的那批黑木耳已经开始采摘了,在后陈共富集市反响非常好,单价比市场上高**%以上。”张绍兴说。眼下,基地的*亩羊肚菌也即将“入棚”,这也是张绍兴新的尝试。“羊肚菌种植周期短、效益好、见效快,但也需要更高的技术含量。”张绍兴坦言,自己没有种过羊肚菌,但有农科院的技术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他充满了信心。金秋雨介绍,“一田双收”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冬闲田抛荒的问题,也全面提升了农田的利用率和种植效益。据了解,基地的黑木耳每年可增加亩均收益*.*万元,羊肚菌则预计每亩可增收*万元,基地的全年总产值将达***余万元。同时,村民们不仅通过流转土地增收租金,还就近在基地里帮忙干活,基地雇佣的**名低收入农户可增收约**万元。
如有图片或附件等请到网址中查看或下载http://***.******.***.cn/art/****/**/*/art_**********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