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县自然资源局: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导 实施“九大”空间发展战略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据悉,《舒城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已编制完成,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我县按照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总体思路,围绕****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针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问题和挑战,明确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发展愿景和规划目标,合理确定了城市性质,提出了保障目标实施的空间战略。
区域统筹,协同发展。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的要求,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依托便捷的区位交通优势,紧抓发展机遇,承接合肥都市圈经济辐射。基于县域良好的生态本底,以及南林中湖北田的空间特质,推进县域生态网络构建,着力打造安徽省重要水资源生态保护区和皖西生态屏障;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示范县,成为长三角区域内有山有水有庄园的产业与旅游胜地。
通道谋划,空间融合。落实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加强与合肥都市圈交通一体化衔接。以轨道交通为骨架,串联县城、千人桥、杭埠和万佛湖,作为整个舒城县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域。结合高速公路网布局,优化高速公路出入口,逐步完善国省公路和县乡道路网络,优化城乡交通一体与区域交通接轨。对接合肥高新区、经开区和包河区,形成四条联系合肥的“非付费”通道,通过积极谋划区域交通通道建设,强化对外区域联系。预留中心城区、杭埠产业承载空间,为融入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生态为先,构筑绿基。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结合万佛山、万佛湖、杭埠河和丰乐河等自然山水,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生态廊道系统,把各类自然保护地串联起来,对自然保护地进行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实现依法有效保护,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落实生态红线到具体地块,制定正面清单,明确准入规则,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和监管。
严守底线,优质供给。严格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资源保护,保障农业农村空间,将长期稳定利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保证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特殊保护,统筹安排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乡村建设等空间。围绕桃溪国家农业科技园,聚焦区域特色,主攻长三角市场,建立舒城县绿色农产品稳定供应长三角渠道,推进优质绿色农产品不断融入长三角居民的生活,使舒城县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存量落位,精致布局。推进全域国土整治,充分利用存量空间,精致布局建设用地,精准指标落位。通过农村综合整治,推进村庄集聚,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引导农民居住向城镇、新社区集聚;通过农用地综合整治,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目标,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通过城镇综合整治,推动用地置换、旧城改造、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
永续发展,韧性安全。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加强自然资源保护,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环境。
城景相融,美丽展现。以公园城市为理念,构建森林环城、绿廊串城、湿地嵌城的生态景观骨架。将县城蓝绿要素组织起来,以三里河、南溪河和杭北干渠等水系廊道,以及龙津大道、桃溪路、春秋路等城市绿廊串联各个城市组团,并融入城市文化、休闲、商业等功能,形成具有园林城市特色的整体城市结构。对城市的公共空间、建筑形态进行科学研究和精心设计,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文化融入,气质塑造。结合城市更新提升、公共空间营造、文旅项目开发,设置文化展示点和文化活动中心,为龙舒文化等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提供平台。推进城乡双修,推动全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功能再开发,加强对非文保单位的特色风貌地区进行识别、保护和合理利用,使之成为承载文化消费、文化交往和文化创意的空间载体。
配套升级,宜居城市。高标准制定教育、医疗、文体、养老等服务设施配套标准,以人为本,精准配置,形成主客共享、品质引领、等级合理、均衡覆盖、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体系。打造外联内畅、绿色导向、配套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支撑要素流通与居民出行。以智慧城市、海绵城市、未来社区等先进理念为指导,构建体系完善、品质过硬、合理覆盖的市政体系. (孔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