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陈延峰教授、王青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高水平学术报告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月*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延峰教授,清华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青教授应我校邀请,分别为师生作题为“微结构声学材料设计与应用”“碎片与重构、知识图谱与师范教育”的学术报告。
两场报告均为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周年——院士、专家校园行系列学术交流活动,由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承办,院长刘应开主持讲座。
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正权在致辞中介绍了专家的个人成就,介绍了我校历史起源、当下的发展概况以及学校建校**年来取得的成就。他表示,云南师范大学被誉为“红土高原上人民教师的摇篮”,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是学校的责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前身是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的理化系,培养了物理学获得者李政道、杨政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物理学家,获得了多项奖励与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学院以及各位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两位专家的学术报告必将会开拓全校师生的学术视野,帮助大家掌握前沿知识、把准学科方向、增强创新能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陈延峰教授在交流中介绍了材料科学的三大定理,即“原子以特定结构组成材料”“结构决定材料的性能”“制备技术决定了材料微结构”。通过实例讲解了声子晶体领域的前沿、发展历程及实践运用。同时,他还分享了运用人工智能方法进行微结构材料设计取得的丰硕成果。报告结尾,陈延峰引用威廉?布莱克的一句话“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传达了对微观和宏观之间相互联系的思考,以及对微小细节和瞬间经历重要性的哲学思考。知识图谱下的碎片与重构以及碎片重构是人应对未知的基本能力。王青教授由资源库联想到未来教育难题,结合实际提出了对碎片与重构的看法。他借用了诺贝尔文学奖托卡尔丘克的演说简述了文学版的碎片与重构及讲述了模型缔造者物理学家史蒂文·温伯格把复杂的理论以全新的方式重构并解释。他认为,物理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应对未知能力的人,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碎片重构的能力,即对未知及其内在的整体认知能力。我们在碎片重构的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纵串横联,建立起了自己独立的世界观和看待问题的方式。最后,他提出:“未来面对AI数字教师和国优计划对传统师范教育的冲击,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启迪大家思考。两位专家均和在场师生们展开了交流。多元问题的提出及解答,启发了科研工作者、学生们在学习、科研、生活等方面的深入思考。(物电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