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区审计局】政府投资审计在推进城市建设新发展中的思考

项目编号
点击查看
预算金额
点击查看
招标单位
点击查看
招标电话
点击查看
代理机构
点击查看
代理电话
点击查看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城市建设就是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为市民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保障正常生活、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本文基于基层审计机关的视角分析构建城市建设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以及在此过程中政府审计应当发挥的作用。  一、构建城市建设新发展格局对政府投资审计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对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践行新发展理念,国家审计首先要用新发展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就政府投资审计而言,笔者认为应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创新性,就是要把握好“角度”。要在做好常规性审计的基础上,积极落实投资审计转型发展的要求,创新思维方式、审计技术方法和组织方式,通过资金看政策落实,通过项目看行业发展,从而更好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  效果性,就是要把握好“高度”。投资审计要围绕地方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尤其要对生态环境治理类项目加强过程性审计,适时、精准反映情况,为城市建设绿色发展贡献审计智慧。  全面性,就是要把握好“广度”。要推进建设项目的审计全覆盖,把握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成常态化、动态化震慑。形式上,要对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建设项目全面掌握相关信息,并采用合适的方式开展审计,确保无一遗漏、无一例外。内容上,既要注重审计质量,也要兼顾效率。  系统性,就是要把握好“深度”。就是运用系统观点,在投资审计中把建设项目管理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认识,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来认识和把握整体。从建设项目管理的表象问题深入研究城市建设治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动城市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协调性,就是要把握好“宽度”。要统筹好审计内外两个系统,对内强化“两统筹”,形成合力,将投资审计融入经济责任审计、政策跟踪审计等项目类型中。对外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审计既要充分利用各部门的监管成果,也要推动审计成果最大化利用,助力构建大监管格局,提升审计效率。  包容性,就是要把握好“尺度”。要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和政策把握能力,建立健全审计容错纠错免责机制。客观分析审计发现的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把保护改革发展中的新生事物、为改革实干者营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作为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重要内容。  二、政府投资审计助力城市建设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路径  政府投资审计要准确把握工作定位和边界,聚焦重大建设项目,深入揭示项目建设管理、资金使用中的突出问题。  (一)分类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实现审计全覆盖和效能提升  审计分类应坚持突出重点、要素统筹、分步实施的原则。可按三类进行安排,即重点单项类、综合调查类、融合审计类。  重点单项类,指当地党委政府直接交办,要求对某单项工程进行审计的项目,审计方式可采用竣工决算审计或跟踪审计。着重对单项工程的项目管理情况开展审计,主要审计目标是关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是否规范,促进增收节支。  综合调查类,指按照多个建设项目存在的共同要素进行整合,作为一个审计项目进行实施,审计方式是开展审计调查或跟踪审计。主要目标是就某一领域揭示宏观政策制定与落实中存在问题,促进完善宏观管理机制。  融合审计类,指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类型对有关工程进行审计。主要针对有关单位实施的规模较小但数量较多的项目,此类项目往往处于投资审计监督的盲区。审计目标应着重反映有关单位对建设项目管理总体的规范化程度。可根据投资审计项目与经济责任审计交叉重合的现象,将投资审计人员编入经济责任审计组,以投资审计视角带动经济责任审计开展。  (二)以现代化的数据获取方式提升审计效率和效果  构建“嵌入式”审计与外部数据获取相结合的大数据审计思路。就投资审计而言,及时、全面、准确获取工程管理数据,在新形势下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包含多个单位工程的重大项目的基本情况汇总、统计、分析取证等工作,往往耗时费力、容易出错。审计机关未单独建立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采集及时性、完整性欠缺,影响审计效能。审计机关应与各职能部门充分沟通、融合,可在监管部门的系统中设置审计功能分析模块,不采集、管理数据,只使用数据,可以实现审计对项目建设管理数据即时、常态化的查找、比对、统计、分析,实现投资审计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提高审计效率、推动审计全覆盖。可以建立政府投资工程监管系统,由发改委、重点办、审计局、财政局等单位共建共用,数据共享。在系统中设置审计功能分析模块,可根据审计需要自动生成几类审计报表,包括工程变更签证、合同与招投标、工程建设程序办理、监理联系单台账、资金收支台账、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基本情况、竣工项目决算编制情况、同一项目造价比对、不同项目综合单价比对、材料价格搜索等内容。  (三)探索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投资审计方法和思路  *.把审计对象(政府工程)视为一个系统,全面反映审计对象客观情况,在一定范围内揭示出共性的问题,以达到审计效能最优。投资审计实践发现,如果审计反映的问题是某一孤立的问题,往往得不到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就单个项目或单次事项而言,看似很小,却对建设项目的管控影响很大。而如果反映的问题是多个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尽管切口很小,也会引起各方更大程度的重视。因此,投资审计可以将单一或多个项目间具有共同特征的事项结合起来调查、分析,点面结合反映普遍性问题,可有效解决审计反映问题碎片化的问题,有利于从制度、机制上推动相关问题得到解决,以此提升投资审计效能。  *.审计对已出现苗头性、趋向性的问题及时干预,避免更大问题的发生。有的建设单位不作为、乱作为,对已出现的相关问题漠视、无视,甚至以会议讨论、请示等方式意图将违规问题合理化,这些都需要审计及时纠正。但是,要注意区分审计监督职能与相关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管理职能,避免介入管理事务中去。审计发现此类问题的取证、定性以及审计处理意见都应当形成工作底稿,这也是审计促进规范管理的成果体现,不应口头制止,简单处理。  *.从存在的问题为抓手、以解决问题为方向,既是工作方法也是思想理念。此处的“问题”是指工程管理中多发、常见、因各种原因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包括问题提出、计划安排、事实认定、原因分析、推动解决*个步骤。问题提出,就是梳理以前年度审计报告中发现的屡审屡犯的问题或在建设工程管理中易发的违规问题;计划安排,就是对筛选出的“问题”的若干建设工程,形成一个审计调查项目或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开展审计;事实认定,就是对各审计样本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发生的背景、形成过程、产生后果等内容逐一取证;原因分析,就是对各样本问题进行关联分析,既要考虑每个工程的个性原因,更要从深层次分析“问题”产生的共性原因,点面结合客观反映“问题” 的全貌;推动解决,就是从“治本”的角度提出审计意见、建议,“问题”长期存在,往往是体制、机制上存在缺陷和漏洞,通过审计报告向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反映以推动“问题”解决,审计机关还要对随后的审计问题整改情况持续跟进督查,确保审计质效,实现审计推进政府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目标。
查看隐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