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追梦二十三载 松山区非遗传承人让辽瓷“重生”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在松山区,有这样一位手艺人,他潜心研究辽瓷复原与创新,注重将传统制作技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创造出大量的辽瓷器优秀作品。他就是非遗辽瓷制作及烧制技艺传承人袁玉虎。见到袁玉虎时,他正忙着赶制一批瓷器,拉坯、修坯、雕刻、绘画、上釉、烧制,只见他全神贯注,挥刀游刃有余,每道工序都有条不紊。工作室内陈列着的瓷器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袁玉虎出生于制陶世家,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从小就对陶艺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毕业后,袁玉虎毅然选择了回乡创业。尽管能够烧制出一件像样的辽瓷远比想象的难得多,但是喜欢和骨子里不服输的意念让他坚持了下来。图片附件辽瓷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其特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备受瞩目。我市是辽代文化遗存的主要分布区,作为松山人,袁玉虎志在发扬和传承辽代瓷器文明。袁玉虎说:“辽瓷的主要特点就是‘高温烧胎,低温烧釉’,我们现在制作辽瓷选择用矿址旁边的泥土制成原料,再通过拉坯或其他一系列手法,制作成所需要的泥坯,再经过雕刻、绘画等一系列装饰手法,制作出我们所喜欢的辽瓷制品。”在传承优秀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袁玉虎还注重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使产品更符合当代审美、使用需求。图片附件袁玉虎双手捧起一件瓶器介绍道:“这件作品是辽三彩剔花凤首瓶,它高大挺拔,器型丰硕,采用了辽瓷经典的三彩制作手法,用剔刻这种装饰手法进行表面装饰。”图片附件随后,他又拿起了两个皮囊杯,告诉记者,“在制作仿古作品的同时,也要创新,制作出适合当代使用的一些实用器皿。比如这套辽瓷的皮囊杯,杯型的来源就是辽瓷的经典器型——皮囊壶。”从业**余年来,袁玉虎潜心研究辽瓷复原与创新,在松山区建立了*处辽瓷复烧基地、**家培训基地,联合松山区*所学校开展特色教育进课堂活动。他累计创作出了****余件辽瓷作品,作品多次在全国陶艺大展、美术大展上展出并获奖,并被高校和美术家协会收藏。袁玉虎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辽瓷、喜爱辽瓷,将辽瓷烧制技艺发扬光大,前人留下来的传承上千年的瑰宝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我们这代人怎样去发展,怎样去超越,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虽然肩上的担子不轻,但我会牢记初心,继续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