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节水增产 减排“变现”!一片稻田 三重收益 开创“双碳农业”新局面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这段时间,姚庄镇***亩的“节水抗旱稻试验田”已完成收割,嘉善双碳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稻田碳减排实验收尾工作。稻田里,一个名为“气室”的透明玻璃箱正在工作,它能动态监测田里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个密闭静态箱每**分钟会抽取*袋气体。”嘉善双碳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翟壮介绍,采集到的样本将送往上海农科院进行检测,通过监测试验田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找到最科学的稻田管理模式。传统淹水种植水稻,将空气和土壤隔绝,为产甲烷菌提供了厌氧环境,水稻也因此成为增温效果远大于二氧化碳的甲烷排放大户。在****年*月**日发布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中,稻田甲烷减排行动被列为十个重大行动之首,提出要“因地制宜推广稻田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甲烷生成”。今年*月,嘉善县与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长三角双碳创新中心,在姚庄基地率先开展节水抗旱稻和普通水淹稻对比实验,选取种植节水抗旱稻品种“沪旱**”,实现旱地种植,从源头处极大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同时,通过布设多通道温室气体在线监测设备、人工采样箱、全自动气象站等温室气体监测相关设备,为完成首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测试分析和实验田土壤健康状况评价基础数据收集工作作技术支撑。节水抗旱田减碳增产有诀窍。“在水稻生长全过程都要严格控制灌溉水量及频率,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同时,达到甲烷减排效果。”嘉善双碳创新研究院院长卜繁婷告诉记者,在今年夏季实验中,通过与普通水淹稻“秀水***”进行横向对比,“沪旱**”实现节水**%,甲烷排放量减少**%,净温室气体减排量达到**%,产出稻米达到优质食用粳稻品级。双碳目标下,农田减碳,也能“变现”,甲烷减排的过程,就是土壤碳汇的过程。嘉善双碳创新研究院以稻田温室气体减排固碳技术研发为核心,筛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认证和交易方法体系,开发农业减排固碳方法学体系,尝试进行绿色低碳农业政策、技术、产业全链条创新,全力探索乡村碳资产核算技术体系和农业碳汇价值实现机制。让农民参与碳权交易,把农田的“碳票”变成农民的钞票。“我们已经与上海农科院共同编制了《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减排项目方法学》,正在开展认定工作,以便将减排碳转化为资金返还给农民。”嘉善双碳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黄文博说。
查不全的图片内容附件请点击此链接查看http://***.******.***.cn/art/****/**/**/art_**********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