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白墙、黛瓦、观音兜……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 洁美乡村见行动
查看隐藏内容(*)需先登录
为深入推进“洁美乡村”建设,廊下镇中联村坚持党建引领,聚焦主题教育“四联机制”,以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为抓手,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水平,在“美环境”“种风景”“增颜值”“植文化”上下功夫,努力打造“菇果稻蔬飘香,林水生态涵养”的乡村画卷。坚持党建引领,定好“底子”,加强组织“驱动力”划小做强治理单元。为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中联村从*个村总网格到*个网格再到*个微网格,形成了“*+*+*”的三级治理体系,按照“村-网-格-埭-户”五级架构,织密微治理“一张网”。通过微网格划分,微格员们能更好地发挥联系激活群众的“神经末梢”作用,深入每家每户开展政策宣传,将“洁美乡村”建设的具体工作要求层层传达到位。用好用活服务阵地。为了让党群服务阵地复合更多的功能,中联村依托党群服务站和“事合院”党群服务点推出“一堂一点”,“中联参事堂”让村民有了议事处事的固定平台,“家门口服务点”让村民有了反映问题的固定场所,有效解决人居环境整治的“困难户”、涵养林内不规范畜禽养殖的“钉子户”、示范村建设中的“意见户”等问题,有力调动了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调动发动党员干部。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中联村“两委”班子勇挑重担,成立工作专班,划分片区、落实责任,确保有人牵头、有人办事。党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对自家宅前屋后进行清理,并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形成了“支部引领,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推动“洁美乡村”建设深入民心。坚持问题导向,开对“方子”,提升环境“软实力”巧种风景,“杂草”变“花草”。如何填满公共区域空地,避免垦荒、防止乱堆是第一道难题。中联村为持续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在乡村公路、田间小路、农家院坝,车站广场、沟渠桥下等区域种植七彩草花,绿草迎风轻摇,鲜花含笑点头,自然风光犹如盆景一样精心设计,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为群众创造了优美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新增颜值,“家园”变“公园”。如何整治宅前屋后环境,消除脏乱、提升颜值是第二道难题。中联村依托丰富的林田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通过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村庄整体保留“白墙、黛瓦、观音兜”的特色江南风貌,小三园采用砖砌围墙和仿竹篱笆确保整体风貌统一、协调。同时全域开展清理整治,确保村庄保持干净、整洁、有序,将周边环境打造成“家门口”的公园。厚植文化,“白墙”变“彩墙”。如何凸显本村人文环境,勾勒亮点、形成特色是第三道难题。中联村以微景观改造为突破口,注重变废为宝、就地取材,利用清拆下来的瓦片、砖头等废弃材料打造乡村微景观*处、“社会治理科普长廊”*处、“中国莲湘文化传承基地”*处,道路两侧生硬老旧的墙壁、斑驳杂乱的水井在一支支灵巧翻飞的画笔下,变成美丽而又会“说话”的乡村文化窗口。坚持成效转化,找准“路子”,汇聚民众“向心力”“一众人”发挥“本领”。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自开展“洁美乡村”百日攻坚行动以来,中联村团结凝聚各方力量,联合结对单位每月开展“家园清洁日”行动,逐步扫清美丽乡村“拦路虎”;邀请“洁美乡村”创建青年先锋队开展志愿行动,采取多种形式等方式扮靓乡村底色;实施“以工代赈”补齐了人居环境和公共空间等的短板,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小积分”兑出“实效”。“洁美乡村”建设过程中,中联村升级《中联村人居环境整治方案》,以“积分制”带动村民多维深度参与自治管理,通过“美美与共”人居环境积分管理小程序,充分调动起村民“主人翁”意识,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参与村内事务管理如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等,有力激发了村民“自己的家园自己管”的内生动力,全面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科普菜”结出“硕果”。中联村围绕“农”字做活乡村振兴和洁美乡村工作,将宅基旁的自留地、村委会的草坪按照“整体形象美观、菜地平整肥沃、生产技术绿色”的标准建设成“科普菜园”和“党建菜园”,乡村随处可见的农作物变身成绿化景观,同时创造性打造集“乡村研学+农技教育+生态课堂”为一体的田间课堂。“科普菜”成熟后统一收割发放给全村**周岁以上老人,让村民们共享建设成果。